244.如何能够挖掘你的天赋和才干?
(知乎问题:如何将才干发现,并且被及时利用?)
1.在哪用?
环境和领域:我的这个优势,在什么领域适合用?(项目的哪个阶段? 什么专业领域?)
2.对内:在个人成长方面怎么用?
我的这个优势,如何帮助我更快地成长?
3.对外:在为人处事、管理方面怎么用?
我的这个优势,在我做事、做人、管理时应该关注哪些重点?
4.如何防止滥用?
我的这个优势有什么阴暗面?我该用什么方式规避?找谁支持下?
245.如何能够理解,所有的才干都有阴暗面?
(知乎问题:能否举例,你的才干是不是有阴暗面呢?)
我重点说说防止滥用。 所有的才干都有自己的阴暗面。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才干素描”,现在以我自己的一个优势——“ 理念 ”为例子。
我是一个极端喜欢和关注“理念”的人,总是能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当然这个优势也有阴暗面,过于关注“理念”让我容易飘,做事不接地气。
下面关于“理念”优势应用的这四个方面:
环境 (在哪里用?)
适合进入项目的策划阶段、尤其是理念搭建阶段;
适合成为一名专业人士、擅长研发;
适合进入那些需要持续进行理念学习的领域,比如说生涯规划、咨询之类的。
我大量参与了很多公益和商业项目策划、天使投资、咨询等活动。
自我管理 (在个人成长方面怎么用?)
每天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思考和学习时间,学到新知识 ,想明白一件事,自己睡觉都是安稳的。跑步也有了意义——是一个思考的好时间。
每天晚上11-1点会花时间看书、思考、写作。每周周末会有半天时间独处。
要认识各个方面的“理念”高手,持续地组织思想夜宴。
做事重点 (在为人处事、管理领导方面怎么用?)
要在理念比较重要的项目、环节投入更多精力,放手执行层面。
参与品牌设计、理念传递、企业文化、心智改变等方面的事情。
在传播和管理时,更快地抓住好的、最新的理念,给大家拆解和介绍那些看上去非常复杂的概念,这是我的重要价值之一。
盲区与支持 (如何防止滥用?)
“理念”好的人,总容易看不惯太务实的人,其实“理念”需要务实的人实现,否则就永远是理念。所以多寻找实干家,学会用他们的语言说话。
“理念”好的人表达容易虚,而且思考过快。所以要学习图示、讲故事、脑图等方式,把自己的抽象概念具象化,让更多人理解。
“理念”好的人容易自嗨,一定要找批评家、分析家来刺激你,让你有机会锤炼自己的理念。
246.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劣势?
(知乎问题:能否举一个例子,告诉大家如何能管理好自己的劣势?)
川普为什么能当选总统?里面有很多因素——有时代趋势、有民众意见、也有竞选策略等各种原因,今天我们仅从优势管理角度来做个分析——川普的优势管理比希拉里做得好多了。
川普当选,是 强大优势弥补劣势 的教科书般案例。川普有着传统媒体所讨厌的所有毛病——政治不正确、讲话不修边幅、商人的逐利和肤浅……但是他也 精确地抓住了他的拥护者的痛点 ——底层民众对于全球化的不满、对于老政客腐败的厌恶。于是他的战略基本上是——对啊,我就是个烂人,但是我有明确的优点。这就是一个强调优势,弱化劣势的打法。
在整个竞选中,希拉里的团队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来解释——为什么川普是个烂人,他到底有多烂?却很少提及自己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整个竞选过程中,川普的策略就是不断地拉低底线——我是烂人我承认。但是你看希拉里,她也是烂人啊!尤其最后的“邮件门”,更是致命一击。
游戏玩到最后,前期很不被看好的川普,以微小优势获胜,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策略上的成功。
用强大的优势压倒劣势——只要优势够强,劣势反而不重要了。
我一位做董事长的朋友很羡慕他们公司的副总——因为他总能在开员工大会的时候侃侃而谈,现场的提问也能见招拆招,挥洒自如。我朋友认为这是个演讲技巧问题。过来向我讨教。
其实为什么非要侃侃而谈呢?作为一个内向型人,在会议前独自思考、收集信息、一对一地指导团队方向,这才是他真正重要的能力、优势和影响力。
当然不是说,这个人就不应该学习演讲。但是在学习演讲之前,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并且带着自信——“我在准备方面有绝对的优势,只需要提高一点表达能力就更完美了,没必要成为大会演讲第一”。这样的心态,难道不是更好吗?
这是关于劣势管理的第一个要点——不要太关注劣势,而要关注优势。进入你适合的领域,而不是努力之下能勉强应付的领域。更重要的是千万别总盯着别人的劣势——这会让你沾沾自喜。
劣势管理第一重境界——超越劣势,发挥优势。
247.一个拥有完美和适应的人,看似矛盾的性格应该如何平衡呢?
(知乎问题:如何平衡完美和适应的性格?)
在一次才干讨论会上,有人说,我有一对很矛盾的优势——我一方面有“做事要做到 完美 ”的才干,但同时又有“总是能和谐地 适应 环境”的才干。这让我很纠结,自己想做到100分,但是适应大家的水平后,做到80分也很舒服,我觉得自己是个矛盾的人。
我问她:“适应和完美有没有统一的机会?”
然后,我给她讲了一个我同学的故事。他在普通班级占十多名,后来学校开了个尖子班,进去了,还是十多名;大学去了复旦,依然中上游;最后读博士去了哈佛,总是在自己班级的前三分之一。他就适应做前三分之一,但是他的成功是 靠不断换圈层 达到的。
适应力强不要紧,但往上适应,别往下适应,慢慢地完美就和适应形成了完美的协作关系。
再比如有一位老板提到——自己的优势是“ 行动 ”,但劣势就是总忽略了“ 分析 ”和“ 创意 ”——像他这样行动力强的人一旦动起来,中间有人要打断分析一下,或者提个新想法,对他来说都是障碍。他可能会反感地说“赶紧动起来,想什么想!”
神阻杀神,佛阻杀佛。
这种方法在从0到1的创业初期确实有用,但在企业稳定的中期,就需要更多智慧来管控。我建议他从两个方面设立机制:一方面在流程中就留出 “创意”和“分析”的环节 ——在执行前增加一个策划期,在执行后增加一个复盘环节。另一方面在身边 找到策划和复盘的高手 ,并去参与这两个环节。
这个老板从此爽了很多——因为有了这套机制,用行动力推动,是他最爱干的事啊!
这是劣势管理的第二重境界——创造机制,管控劣势。
找到合作者是机制、创造流程是机制、花费更多的时间、心力,更认真地对待也是机制。千万别对自己说我就是不行。前面提到过——认真就有60分,努力就有80分。只要态度端正,刻意练习,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达到80分,80分也就够了。
248.有什么故事能让我们接纳劣势,并且将她转化为优势吗?
(知乎问题:劣势变优势,有什么秘籍吗?)
有个妹子从小白癜风,就是那种脸上、身上一块白一块白的病,这病暂时找不到医治方法。作为一个妹子,基本算半毁容了。你都能脑补她从小的外号——“奶牛”、“斑马”。
在生命最低谷时,她甚至想过自杀,但是在这之后她决定就是要美好起来,和那些嘲笑她的人做斗争——她开始锻炼自己的形体、气质,立志成为模特。
超模:Chantelle Brown-Young
这就是Chantelle Brown-Young 的故事。她后来参加了美国超模大赛,表现不俗。2015年参加了巴黎时尚周,2016年,被BBC评为100位年度女性之一。(你可以在英文维基百科上找到更多相关资讯)
看Chantelle 演出的感受是奇特的——刚开始的几秒,你会有生理上的对于白癜风的不适,但是过一会你会被她的自信、自然所征服。这个时候,当你重新看她的身体造型——你发现白癜风在她完美的身体比例上,变成了某种类似符号的艺术。我想正是这种复杂、有层次的感受让人们喜欢她——人们喜欢不完美的超模,而不是一个天神般完美的女子——因为在她们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
她就是那个 从劣势中升华出优势 的人。
作家余华也提到过类似的说法,他在自传里提到:“我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十年里完成自己的小学和中学课程,这样的经历让我的成长丰富多彩;可是在学习上,我虚度年华——我当时认识的汉字其实不多,不过仍然可以应付自己的写作。多年以后,中国的批评家纷纷赞扬我的叙述语言简洁,我开玩笑地告诉他们: ‘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不多。’ ”
后来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了英文出版,西方人认为他的语言很像海明威。其实,海明威认识的单词,也不多。 正是因为词汇量的缺乏,所以才努力让简单的字能表达更多。
许多伟大的英语作家,往往英语都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尤其是诗人。纪伯伦是黎巴嫩人、而泰戈尔是印度人,当这些“外乡人”开始写作,有着天生的“距离感”和“不熟悉”;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反而产生了一种“新奇的质朴”,让他们的文字成为英语世界的经典。
弱点、缺点是一枚硬币,当你走到事情的另一面,你会发现它往往会带来一些优点——等你完全接纳了缺点,也就看到了优点——当这个缺点彻底被你转化成一种特点,你就把自己的弱势彻底转化了。
这是劣势管理的最高境界:接纳劣势,转化优势 ——走到劣势的阳光面,从劣势中培养优势,从污泥中长出莲花。
249.如何区分你的才干的四大区域呢?
(知乎问题:我们的才干有哪些是需要别人帮助发现的呢?)
自知-为人所知:开放区
这些才华你大家都知道,应该玩命用,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自知-不为人知:隐藏区
这意味着你有一些才华没有得到施展,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施展。
只要是自知的部分,都可以通过SIGN、自我观察和回顾的方式独立获得。测评也是一个系统的梳理方式。
但是不自知的部分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多的外界反馈来“照镜子”。
不自知-为人所知:盲区
盲区就是那些别人觉得“你好厉害啊,怎么做到的”,你说“是吗?”的领域。你也许太“自然而然”,导致没有感觉,但别人看得很清楚!
获取他人的反馈是探索这个领域最好的方式。
不自知-不为人知:潜力区
这部分谁也不知道,测评也无法测出来,只能靠你持续地探索未知事物,并且对自己的状态保持开放,保持觉察。
250.优势最让人关注的是什么?
(知乎问题:如何能将优势进一步的转化成为胜势?)
优势=才干X投入 ,所以即使在你最优势的领域,都一定有人比你投入更多,起步更早,所以有人比你强,是天经地义的事。
那为什么还要关注自己的优势呢?
因为 不看速度,看加速度 。短期之内虽然没法赶超,但是如果是自己才干和优势领域,你的加速度会越来越快,有机会在中长跑中超越仅仅靠努力的人。
另一种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也许 你没进入专业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