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石亭之战:公元228年,魏吴两国在东吴境内的石亭交战,曹魏十万大军在大司马曹休率领下遭遇惨败,曹休受此打击抑郁致死,曹氏家族(包含夏侯氏)的顶级将帅只剩下曹真一人。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明帝曹叡从曹魏中部战场调司马懿迎敌,取代了原西线战场总指挥、曹魏军政第一人、大司马曹真。至此,曹氏家族的顶级将帅开始凋零,司马懿成为军政第一人。
司马懿本是曹魏三大统帅之一,另外两人分别是东线总指挥、主防东吴的大司马曹休和西线总指挥、主防蜀汉的大将军曹真。而司马懿身为骠骑将军坐镇中线,只给二曹打配合,官职和工作重要性远逊于二者。这当然是曹叡刻意为之:司马懿是外姓人,不能让其过分膨胀。
但事态的发展却不按曹叡的意愿走,大司马曹休在石亭大败后病死,司马懿由原来的三把手荣升二把手大将军,曹真成为军政第一的大司马。但没多久,曹真也作死:在作战安排不成熟的情况下出兵伐蜀。司马懿就利用这个机会,走上权力顶端。
在曹真的部署中,他本人亲率主力由常规路线直扑汉中诸葛亮部,让司马懿沿汉水西进,给自己打配合。司马懿对这个安排非常不满意,首先,深入汉中路途遥远,容易粮草不济,而曹真的作战方针根本没解决这个问题,如此愚蠢,还让司马懿配合他,实在让人心有不甘;其次,曹真走的子午道路途平坦,但司马懿溯汉水上行,一路险滩颇多,难走得很。
但司马懿气愤之余,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个机会。当年曹休作死,亲率大军深入东吴,却在石亭惨败,最后让他司马懿捡便宜成了大将军。这次曹真也自寻死路,说不定自己又可以借机上位。西进之路不好走,正好可以以此为理由在路上磨蹭,让曹真一个人去吃苦头。
打定主意后,司马懿尽量避开有蜀汉驻军的路线,还故意选最难走的路,甚至需要凿开山石寻找通道,每天只走十里左右,两个月过去了,距离目的地还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司马懿走边观望,主力曹真果然为自己的愚蠢买了单:刚进入通往汉中的子午谷,就天气突变,下起连绵大雨,山洪把栈道冲垮,军队边修路边龟速前进,粮食泡烂了,后勤又跟不上。而汉中诸葛亮知道曹军到来,已经调拨了援军。曹真战机和军心全失,只好引军撤退。走到半路的司马懿,也调头回去:幸亏走得慢,要是按预定时间到达,就得独自对付诸葛亮。
曹真跟曹休一样,承受不住打击,卧病不起。这事果然给司马懿铺了路:曹军撤退后,诸葛亮趁势北伐,曹叡无奈,只好升司马懿为最高军职大司马,命他抗击蜀军——曹魏最主要的敌人。
但到达权力最高点是一回事,能否坐稳是另一回事。曹睿为制衡司马懿,升张郃【hé】为车骑将军,职务上仅次于司马懿。张郃曾是曹真的得力助手,在西线作战中,比曹真发挥的作用更大,具有很高的威望。而西线各将领不熟悉空降的司马懿,只服张郃,让司马懿的处境颇为尴尬。
司马懿就动了个歪心思,铲除了张郃。
对于来犯的蜀军,司马懿的策略是坚守不出。蜀军远道而来,日久天长,粮草不挤,只能自行退去,司马懿就让张郃领军追击。
这事从表面看没什么,但有句话叫“穷寇莫追”,意思是败退的敌人不可追击,因为他们会提前防备、设下埋伏,而诸葛亮熟读兵法,更不会有任何疏忽。所以让张郃追击蜀军,无异于将他送进埋伏圈。张郃不愿前往,但又不能违背命令,只好服从,果然被埋伏在木棉道的蜀军乱箭射死。
张郃死后,曹魏阵营中短期内再没有能威胁司马懿的人存在,原来的西线战将们失去领头羊,也安分了不少,司马懿这才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统帅。
后果
诸葛亮病逝:公元234年,最后一次北伐的诸葛亮与司马懿率领的曹军在渭南对垒,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心力交瘁,病死于五丈原。
结论:司马懿登上高位后,曹叡仍旧对他心存猜忌,又扶持曹真之子曹爽与之对抗。但曹爽能力不足,没多久就在高平陵事变中被彻底击败,司马家崛起已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