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个没能力在上海置业的外来人口,搬家是每隔几年或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面临的事情。
尽管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
有时是因为工作更换,出于对通勤距离的考虑。
有时是根据经济能力而做出的相应改善。
比如刚毕业可能跟别人合住出租床位的旅馆,等经济条件允许了就会整租,然后还会考虑地段、楼层、装修、交通及配套设施等等。
有时则是由于房主的要求,比如房子要出售或收回自住,或因其提出的不合理涨价要求而难以达成一致等。
暂且撇开这些造成搬家的因素不谈,先来说说房子周边配套的事情。
2.
搬家后,小区周边的配套设施与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条件密切相关。
周围设施好,超市、菜场、各类商场等一应俱全,就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多方便。
特别是如果有一些特色小店的话,更是如此。
但这几年渐渐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人口疏解的热潮。
拿我目前所在的小区周边为例,此前有一条临街的小路两旁,全是各种卖水果、零食和蔬菜,甚至肉食、豆制品和熟食的小店,随便逛一圈,日常所需基本就能采购齐全,且物美价廉。
但从去年有一天开始,每家门口都出现了一大堆沙子还有很高的一摞砖头,不用说,这些店也要被砖头砌起来。
第一次看到时,心里有一丝凄凉。
尽管这种场景不是第一次看到。
3.
很快,上个月有一次出差回来,直奔那家常去的小店,想买我心心念念的草莓和樱桃时,却发现那条街原来的店铺,所有的墙都已经砌起来了。
小区周边的人气也是明显减少。
想吃水果就只能到菜场、其他水果店或者大超市买,但很明显,价格比之前贵的不只是一点。
但你还要吃啊,就只能被动接受。
当然,受影响的人群肯定不止我一个。影响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生活物价。
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尹德挺曾指出,人口疏解不能伤害城市自身活力,忽视对部分行业劳动力的刚性需求。
但很明显,影响还是有的。
4.
人口疏解,一开始的出发点,是为了缓解‘‘大城市病’’,但一个城市的发展,并不完全是由所谓的高端人口支撑的,比如房地产建设需要民工吧,餐饮、保洁、安保、快递等服务业需要配套的就业人员吧,他们也是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建设者。
记得有一次,没有买到票,就在上海过的年。春节那几天,由于大部分外来人口都回老家了,导致上海俨然成了一座空城,马路上半天看不到一辆车,路边店铺全部关门大吉。
有统计也显示,春节期间一般是上海人口的波谷,仅有1500万人,几乎只有平时的一半。
我那时就在想,这类人群都清理走了,吃早饭、理发都会成问题吧。
还有广大靠房租就能生活的很好的本地人呢?外地人都走了,房子租给谁呢?
5.
当然了,清理不清理,这个事我并没有没有啥发言权。
想想上海规定的人口规模的上限2480万人,如何让自己在这个城市更好地生存发展,不至于被清理,或许是更应该首要考虑的事情吧。
房租又快到期了,下次搬家我要搬到哪里,又会面临怎样的配套环境呢?
这的确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