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条复习总结《论语》第一到三篇中孔子论礼的内容,谈谈你对于礼的重要性的认识。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①;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②。文献不足故也③。足,则吾能征之矣。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古人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懂得礼仪。礼是什么?《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后来泛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规范。
在古代,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为人生的六大礼。冠者,礼之始也。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行冠礼就是要提醒刚刚成年的男子从此你就要进入社会,承担需要你承担的责任了。冠礼是华夏礼仪的起点,但现在像古代这样隆重的成人礼已经很少见了,真可谓遗憾!
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最终依据是礼,而不是依靠刑罚的强制,因为靠刑罚所维持的秩序会导致人们没有人格上的尊严并失去羞耻感,最终刑罚失去效用。人永远有很多超越金钱财富、个人生命的东西,人性的东西是法律制不住的。要是法律能管控人,那世界就没有灭亡的王朝了。因为统治者永远掌握着制定和执行法律的强大权利。因此,周公制定礼乐治国是很有政治高度的,孔子也是看到了周礼的重要性,才竭尽所能恢复周礼。
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无礼失礼,是其道德修养和家教家风缺失的表现;一个社会礼崩乐坏,则是治国理政者的失败,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荀子》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法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想要却得不到,就不可能不去追求。如果追求而没有限度界限,就不可能不争夺。争夺就会产生动乱,动乱会使社会陷入困境。古代英明的君王憎恶动乱,因而制定了礼法道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养成人们正当的欲望不因为物资的缺乏而得不到满足,而物资也不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无度枯竭,使欲望和物资两个方面在相互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法的起源。礼的目的是引导人的欲望,让欲望和所需之间得到一个平衡。
礼就好比是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如果只有一辆车当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不接触人,当我们和他人的欲望产生冲突时,礼法可以很好的约束我们彼此的行为。虽然礼限制了我们,但也成全了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称呼礼为“吃人的礼教”,真正的礼是合乎人性的,它不会过度的限制人民生活,也不会放任人民肆意妄为。礼绝不是法律,它来自于人的天性和道德,是天伦。比如一些很火的热点新闻,律师鲍毓明性侵养女案件,知名法学家赵秉志知法犯法等等都说明法律不能约束一个人的人性,甚至会成为某些人伤害别人、摆脱罪责的工具。
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老子强调了德仁义礼的顺序,礼是精神文明建设中最末端,要使百姓回归西周时期的淳朴应该倒着走,先纠正礼,再慢慢的引导人民树立起义、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