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筝
有幸第一次参加国学研读会。这次终于可以参与,是一次奢望已久的学习,一次拖延已久的相遇,一次真诚温馨的交流,一次意料之外的收获。
是兴趣把我引领到这里,是命运给予了我参与进来的机会。倘若一开始还有着小心翼翼的忐忑之心,那么随着交流的深入,所有的人以及周遭的氛围则让我渐渐放下不安和自卑,全神贯注地倾听和学习、思考。
这次研读的是《礼记》的卷一。之前自己在研读之时,多感疲惫,古文简明直了,常常一个字一个词都隐藏着许多知识点。不过贵在坚持,一点一点地抠,虽然进度慢,但是每当自己发掘出以前不知的知识,就会异常兴奋。
1.
例如,知道了古人对文字的标注方式,在释文中出现的如【长,丁丈反】,反即反切,就是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连读拼出要注音的字的读音。又如古代的五服制度,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大功之上为亲,小功之下为疏,于是就能够理解【夫礼者,所以定亲疏】之意。
然而还是疑惑重重,或者对其中深意理解不透。所以特别开心能够聆听别人的见解,在思想的碰撞中领略“天上人”的别样思维。
2.
真正潜心向学的人也许就是能够就一个点打开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尸”字在一名文院女生的分享中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原来这里并未取“尸体”之意,古语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尸其实是活着的晚辈扮成祖先的样子代其祭寿的意思。由此许刚教授向我们展开了有关祭祀、族谱等的传统文明。不经感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仿佛一卷庄严肃穆的画卷展开在我的眼前,孙辈身穿袖口断处不即边的黑色丧服,端坐与前,众人低头不语,或凝噎泣面,一派庄严,空气中凝结的是悲伤与尊敬的虔诚。
3.
就“父子聚麀”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大家的争议,我们没有局限与一本书中,而是加入了自己的见识,以及多本书的推测考证来共同探讨。
一方面,我知道了在大多数的考证中关于父子聚麀的说法并没有提到亲子之间的聚麀,一般来说,父亲死后,儿子迎娶的是继母为妻子,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而“父子”之间的关系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亲生关系。
另一方面,我见识到了伙伴们的谨慎治学之心。这样的谨慎是对知识的敬畏,令人钦佩,而老师更是借助这疑问,跨越专业领域去寻找答案,因此不禁感叹造物主的巧妙用心。不仅有有容乃大之心,时刻保持着对知识的好奇的童真,也着实让我这个初生牛犊感触颇深。
4.
【夫贩者,必有尊。】对于这句的理解,不同的小伙伴提出的不同的见解完善了我的认识。而历院的学生向我们展示了她的独特视角,虽然我是外行,但是听的津津有味,巨大的信息量让我不敢有半分分神,而且如沐春风,一边感叹她的博学多才,一边坚定了自己在文学之路继续前进的信念。
5.
许刚教授重点讲解的是【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乎!】
说实话,初读这句,我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古人将礼至于如此高的地位。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研读过程中,听了同学们和教授的交流,再联想到自己的实际情况,终于有所理解。
动物及人都有意识,都有学习的能力,杜鹃尚可悲壮啼血,狗狗竟能通人情,等待消失的主人至生命的尽头。然而情不是区分动物与人的标准,而是礼,是当时智慧与见识高于常人的智者圣人提炼规范而成的,约束人欲,又合乎人性要求的“文化”。
欲,是生物之本质,有欲,必有动机,而后行,行而改变进程,因而成社会,成世界,成历史。然而,欲望适度,则起促进作用,欲望过度,则失去平衡,若因此有逾节之为,谓之禽兽。
能够克己,制礼,循礼者,才能够称作人。
不知这样的认识是否恰当。我本不是能够顿悟的人,只能不断质疑,不断学习,来加深认识。
很开心能够有这样的平台,遇见一群有着童心而不忘初心的人,有你们与我同行,即使“不敢高声语”,能够仔细聆听,也深深感激!
社会有着或深或浅的泥潭沼泽,当我们离开校园,离开了保护墙报的象牙塔,是否会看不惯那些趋炎附势之人,是否会鄙夷他们的复杂功利和丧失道德的心却又不得不和他们同一屋檐下办公治学?
深陷泥潭而不染实属不易,然而总是有那么一群人不舍初心,不愿沾染不良风气,他们留给自己一片天地,足以净化心灵,净化灵魂,去寻找远方的光明,寻找远方的招引~
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温润如玉,散发着淡雅而迷人的光芒。去寻找属于你的共振吧,然后再去遇见志同道合之人。
记住那眼里的光,要磨,要合,要护,要去滋养,才能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