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再读波伏娃的巜第二性》,并向众亲推介。
众亲中有个亲研习存在主义。
我二十岁时视波伏娃为偶像,主要是向往她的独立与自由,特别是与萨特的男女关系上的平等自由,当然还有极致的浪漫让年少的我艳羡不已。
如若人生有这么段灵魂上必然的爱,生命里又有偶然之爱的点缀,是不是太完满了?
至于那个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我也只随便看了看。
那时膜拜的是波伏娃的生活态度,高深的哲学只是肤浅尝个鲜。
后看了存在主义之类好多书,记得下来的也就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再去看存在主义鼻祖海德格尔,我什么都没记下,只记得他是纳粹的人,他是大男子主义,蔑视女人。
直到看加缪,才知存在主义也只是文学思潮,算不上哲学。
其实肤浅若我哪里能懂哲学?
我只喜欢波伏娃,主义的事留那些大男人们去探讨。
波伏娃推祟男女之间互享绝对的自由,她与萨特的契约:灵魂相依,肉体自由,关系透明。
可我后来看她写的《女宾》,把那三人行中的第三者杀了,不觉悚然又黯然。
男女之间岂有绝对平等自由?不同重量级的个体间谈平等是梦一场。
《女宾》讲述主人公弗朗索瓦兹与她的男友皮埃尔——一位剧作家兼导演保持着多年的亲密默契的情侣关系,此后弗朗索瓦兹认识女孩维爱尔,弗朗索瓦兹决定帮助维爱尔,皮埃尔渐渐被维爱尔的青春美丽和独特的个性所吸引,弗朗索瓦兹无法忍受这种精神折磨,最后用煤气毒死了维爱尔。
其实这书写的是她真实生活,她、萨特和奥尔加的三人行,奥尔加曾是波伏娃的学生。
当然现实生活中,波伏娃并没杀奥尔加,奥尔加后来嫁人了,所嫁的人好象还是波伏娃暗恋对象。
关系真复杂。
这浪漫自由三人行的最后,波伏娃嫉妒如狂,痛心疾首。男女间开放自由的关系,并不会令人心灵自由。
她最终在书中杀死了奥尔加以解心头之恨,据说写完此书后她才宽宥了奥尔加。
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
嫉妒却是女人的天性,且又是全人类的天性,不是后设的。
现实生活远比想象的更奇妙,波伏娃曾以为可以拥有彼此的绝对自由的男女关系,实际上最后是另一结局。
虽然波伏娃并不如设想的那般超脱自由,而我还是喜欢波伏娃,有独立不羁的灵魂,又有激情洋溢充满爱恨情仇的肉身。
离题万里,我在看牙医后,突然想到存在主义,牙不痛,我没感受它存在,它一痛,我知它存在。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说,牙一痛,我思故它在。
从医院出来,一路上想存在主义的事,又突然想到“相由心生”。
佛教偈语中“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指的是注重内心的修行,而无需刻意寻求外在状态的粉饰,因为何样的“心”决定了何样的“相”。
相面之人,常说一句话,叫“相由心生”。是说,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
我这会想到相由心生,却与上面所说大相径庭。
我想的是内心意念才决定所视之物的相(外形),这与西方存在主义的旨意不谋而合。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俗语也印证了,心之所念,其人如所念。
用新诠释的东方佛教偈语对应西方存在主义的宗旨,使得我忘了痛牙之存在,也忘了赞颂偶像的初衷。
相由心生,心生万物,萨特说制锤人心中先有锤形,方能制锤。
可波伏娃内心描摹的开放自由的男女情态,现实中并不能完全实现。(她自以为泯灭了嫉妒的天性,去赴自由得没魂的灵魂之约,却被嫉妒打回了原形)
嫉妒的天性是人的意念无法抑制的。
看来心也生不了万物,万物自然生长着。
我内心向往着独立不羁的生活,可我又克制地活在当下。
我相非我心生。
相是当下的安份,心是自由的风筝。
相由心生,又非心生!
相由心灭,又非心灭!
题外:再叨叨地训训先生:自由在心中,生活要安份,美人如花隔云端,你只许看看。
先生答噢噢噢,只好意淫啊,明明你那偶像是灵相依,肉分离。你到反过来,身相依,魂乱飞。胡闹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