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生都在自卑和内耗中度过,浑浑噩噩。如果一个人只会给别人差评,打击别人,不断吞噬对方的生命力,使人能量丧失,变得焦躁、自卑,这样的人被称为“黑洞”。
“黑洞体”的父母,可以说是孩子一生的噩梦。不要做“黑洞”,要做“发光体”父母。
与“黑洞体”父母相反的,就是“发光体”父母。
“发光体”父母是什么样的?
举一个例子。
有个一年级的孩子做了5道算术题,其中4道都正确了。唯有一道,孩子把“1+3”错算成了“5”。
面对这种情形,“黑洞体”的父母就只看到那道错题,然后怒不可遏:
“这么简单都算不对,你是不是没有用功读书”。孩子被骂得羞愧难当,内心只余下吐不出的苦和委屈。
父母的本质也许是想“为孩子好”,不要犯简单的错误。
但就像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到那时,父母越怕什么,孩子就成为什么。本想鞭策孩子成长,却成了绊脚石,得不偿失。
反之,“发光体”的父母是如何做呢?
她会温和对孩子说:“5道题里能够做对4道,你真的很棒。”
先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然后再鼓励孩子把错题修正,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在孩子眼里,这样的话语,就像南风,虽柔软,却能化为绕指柔。
对一个人的肯定,就是一种催眠。如果你想要得到什么,你就要肯定什么。因为你对某种行为肯定,该行为就会得到强化。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是“优秀”,有的孩子在父母心中如此“不堪”?
并不是优秀的孩子天生下来就是完美的。
而是TA在“发光体”父母的爱和接纳下被滋养得越来越好。所以,看看别人的孩子,不如看看别人的爸妈。
想让孩子“发光”,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发光体”。如何成为一个“发光体”父母?
想要成为“发光体”的父母,除了把我们指责的手变成大拇指,把否认打击换成理解和信任。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1. 倾听孩子的内在声音
“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行为有错,动机不会错。”
什么意思呢?一开始我也不是很明白。后来直到我听到这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偷了妈妈的钱,被发现了。
妈妈生气不已,忍不住拿起衣架去教训孩子。
“小小年纪什么不学好,就学会偷东西”。在妈妈的指责下,孩子委屈不已,旁边的爸爸看到孩子的神情,他蹲下来问他:你为什么要偷家里的钱?
孩子告诉他们:因为同学的爸爸生病了,他想要拿这些钱去帮助他...
听到这个答案,爸爸妈妈都愣了一下。
原来,孩子并不是“学坏”,相反的他很善良,只是采取的行为不对。
当我们看到这一点,要做的:是肯定孩子的善良,然后告诉孩子,偷钱是不好的,如果要表达对同学的关爱,你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一起帮忙。
这样的方式,孩子会更能接受。
所以下次,看见孩子“错误”的言语行为,不要急着给孩子贴上“叛逆”、“难管教”的标签,多给予一些耐心,倾听一下孩子内心的声音。
也许一些睡觉很磨蹭的孩子,他只是希望和爸爸妈妈多些相处的时间;一些总喜欢欺负弟弟妹妹的孩子,可能是恐惧弟弟妹妹把父母的爱都抢走。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生命最根本的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我们不仅只是看见孩子外在的行为,而是需要看见孩子内在的初衷和感受。
只有孩子内心的东西,被看见了,被理解了,被肯定了,才会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能量。
2. 记得给自己赋能
一个人永远不可能给别人连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所以,当父母想要给孩子温暖,首先得先要温暖自己。
有个很简单的小技巧分享给你:每天写下3个你觉得:感谢自己/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优点。
比如:帮同事搬行李,感觉自己乐于助人;工作中发现了一个错处,感谢细心的自己...等等。
去发现你身上“闪耀”品质,并感受它们给你带来的积极影响。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
想要欣赏孩子,从欣赏自己开始;
想要发掘孩子优点,从看到自己优点开始。
当你学会赞美自己,欣赏自己时,你才会变成一个真正具有正能量的人。
这时你自然会看到他人做得好,做得对的一面,这样你身边的人也开始‘获得解脱’。”
最后,愿你活在光明里,成为一个发光体,让你的孩子也成为如你一般的发光体
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