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起去年看的一本书《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我觉得主要表达的是不同认知带来的不同结果,比如对于金钱稀缺产生的不同认知。
很清楚的记得书中写到,专家们在印度做了一个实验,给市场上一部分人一大笔资金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这笔资金对于他们完全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可是因为他们在集市上贩卖物品时他们需要向类似于地主的人租车,按天算,每天挣的钱把租车的费用出去后所剩无几,当他们拿到这笔救助资金后,他们不会想到我可以用这笔资金买个小车,以后就不用付这笔租金了。他们会把这笔救助资金用在女儿的嫁妆,小孩的学费上。
这下,让我们想想,如果他们用这笔资金买了赚钱的小车,不仅可以省下每天的租金费用,从长远看,购买小车队以后的生活水平肯定有提高,但是因为他们生活各方面资源很稀缺,才会产生这种“管窥效应”,各种稀缺的资源接踵而来,在他们的认知里,解决目前的刚需才是最最重要的。
这就是认知,一个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这个人的价值观。客观的条件限制在于表面稀缺物质资源的限制,实际内在在于认知水平固化,没有系统思考的能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本位主义,局限思考。在某个系统中,存在多种增强回路,同时并存各种调节回路,每一个回路和要素都有它的功能和目标,如何从某一个发生点扩展到整个系统是需要我们认知考察思考的问题。
其实在工作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我们这段想饿着减肥,结果在饿的撑不住的时候就会大吃一顿,这样算下来可能比平时吃更多的脂肪,所以我们来想这种方法可取吗?再比如说,有个同事对我言辞不恭,我就动手和他打一架,当时或许解气得很,结果事后领导他也许就会想我们没有一点大局观念,为一点小事就动手的人不值得继续培养,对公司影响很不好,另一方面在同事之间他们会怎样看待这件事?会不会认为我是一个暴怒的人?并且在这样的公众场合,每个人都愿意随大众保全自己,这才是明智的做法吧。
当我们资源不够充足时,各种稀缺效应表现出来的困境源源不断。所以更应该是练就系统思考的能力,重建认知,有时候我们总会抱怨现在社会阶级固化再怎么努力也没有,那我们何曾思考过并不是阶级固化不可跨越,而是阶级的认知水平固化,有人说读书能得到什么?我想也许就是认知重建,练就系统思考的能力,可能比每天的抱怨来的更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