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午在排队等买午餐时,听了樊登读书的一本书叫《让孩子幸福的语言》是一名资深导演二师兄!解读的。
他对这本书的29个常见的孩子调皮不听话的场景进行解析。
都说教师最好的学,既然听一遍还不够深刻那我就把自己知道的写出来来加深印象。
我们也不喜欢被说教,我们喜欢鼓励的语言,鼓励可以让人幸福。
回忆之前给娃啊辅导作业,看到他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时,我曾歇斯底里吼叫过
效果并不理想。
好在中午听完这本书了,学到了点皮毛技术语言的艺术,等到一天晚上
有机会单独跟娃在外面饭馆吃饭时,听到孩子主动聊天分享他今日被同桌欺负的事情
他说的很委屈,我一改往日的居高临下,选择了书中的沟通方式更多的是倾听鼓励表达他的情感。
对话大致如此:
娃说:我今天被别人欺负了!
我说:看得出来你肯定很委屈对吧!
娃点点头,我看着他,又问了:你是不是不开心了,说说吧,他们怎么欺负你的呢?
娃说:他把我的小黄帽扔进垃圾桶好多次。
我看到了他真的很委屈的表情,就说:“这确实过分了,妈妈小学的时候也被同学欺负过他们的铅笔把我的手指错了一个破洞,到现在还留疤了。我当时也很生气。你看我的手。”
PS:我将自己的故事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与他共情,被同学欺负我也遇到过,我深有体会。后来他又讲到了另一个同学与他发生争执的事情,我这才发现怪不得他说不想去家教,原来是同学欺负了他。
我说:你能跟妈妈说我很开心,你是个爱分享的男孩。娃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放松了下来。
我只是孩子我需要爱,需要归属感。现在小学生还与家长生活在一起,等到初中高中一到.孩子的童年就即将过去,时间非常短暂,在6年的时间里需要给足满满的归属感,长大以后才不会一直找缺补,一直去确认妈妈到底爱不爱我啊。。。。。。。。?
我只是孩子我需要爱,需要归属感。如果我们大人可以深刻的理解这句话很多时候我们就会表现的更加成熟稳重一点。
自己还没有成熟起来,总是要赢孩子,总是要自己爽了让孩子不爽。这样会让孩子出现一些问题。 焦虑咬指甲,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动不动不开心发脾气,闷在心里不爱表达的等等问题的出现
自己没有成熟起来因为延续了老一辈的命令的语言,居高临下的恐吓等都会阻断亲子之间的沟通桥梁。
我也是个孩子我也需要爱我也需要归属感
沟通会倾听同时会表达情感
找归属感————我们毕生追求
孩子最懂孩子,愿我们更多的人在亲子关系的道路上无所阻拦。
在周遭营造一种家的氛围感团结、和气、和谐、互帮互助~~~~
如果你也有同感或者共鸣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