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期《金牌喜剧班》结束了,在经过了筛选和淘汰之后,新一期的水准居然出乎意料的不错,哪怕是偶像出身的汪东城都有亮眼的表现。而在节目播出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陈佩斯关于喜剧讨论的文章:《什么是好的喜剧》。所以也忍不住想要顺着陈佩斯老师的话头,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来聊一聊:什么是好的喜剧。
看看陈老师的总结,好的喜剧创作应该有“巧妙的故事结构”、“适当的方法”和“思想高度”这三个要素组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样的总结,还是更贴近“小品类”这种偏向于戏剧的节目,对于同属于语言类的传统形式“相声”来说,在结构上更加传统、相比小品创新的空间不大(,也可能是我知晓的不够,这里如果说的不对,希望大家友好的评论指正)。而在故事创作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去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不要过于追求“创造笑声”。
当然,文章中除了这些内容之外,还有一些陈老师参加节目的想法和对喜剧的新旧传承的建议等。这些内容不是本文的重点议题,就不加赘述了。其实从这寥寥话语之中,已然可以品出现在的喜剧或者说语言类节目为什么走向无趣的原因了。
首先便是节目表演性质太重,想要拔高立意的心思太重,也就是前段时间小沈阳的那句“喜头悲尾”。想要追求思想高度在创作时固然是好事,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故事,就像是空中楼阁一般,只有高度,却没了有趣的故事做基础。而且拔高立意的手法也太过潦草简陋,就是强行煽情、强行共鸣。很多作品主角已走上来,观众一看人物关系,就七七八八猜出来想要说什么话、演什么戏了,反倒是能够平淡收尾,却让人觉得是一种惊喜,仔细一想,本末倒置……
而关于人物塑造上,其实在喜剧圈子里,很多人都喜欢用一个有趣的角色名去指代“戏中的自己”,像是早期卓别林饰演的小人物,无论是打工仔、流浪汉或淘金者,都叫“夏尔洛”这个名字。在春晚舞台上,陈佩斯也总是以“陈小二”这个拟定的舞台角色出现。还有同样在春晚舞台上大火的“郝建”沈腾。这些人物基本上都有统一的性格特征,沈腾饰演的郝建,虽然每个节目中所处的设定都有所不同,但都保持着抠门、小气却又善良、有原则的形象。当然,要论起最强的角色塑造者,那非“小品王”赵本山老师莫属。从早期的“赵老蔫”到后来的“赵大宝”,再到整个“忽悠系列”的“大忽悠”,以及在访谈式节目里和宋丹丹老师合作的“白云黑土组合”,都是特别经典也别具风格的角色。
反观现在的春晚舞台,或者说是很多喜剧类节目舞台,都少了这种愿意去在角色上耕耘的演员们。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当年大火的影视剧演员开始客串出演小品节目,甚至不知道有什么作品的偶像也来客串出演,而且占比还在逐年升高。一时间让人不知道,春晚和这些演员们,到底是谁更需要谁的影响力……每一年都是不同的名字、同一张面孔,大家都像是在走秀场一般,漂漂亮亮地来了,又开开心心地下去,却留下电视前一脸不知所措的观众,和除了在节假日电视台重播外再不会被想起的节目……
陈佩斯老师这一次重回央视做节目,尝试着把学术性的思考带回喜剧的舞台,用一些理论性的依据去引导喜剧人们,放弃那些“空洞无物”的表演和“说教式”的台词,潜心去创作真正有趣的内容,向着更贴近观众的期待前进。真心希望这种想法可以被坚持延续,也真心希望把舞台还给苦心创作的喜剧作者,把笑声还给期盼依旧的观众。
以上就是本期【信口闲谈】的全部内容,喜欢的话不妨关注一下。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