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小二书斋。
又见面了!今天我给你带来的是《了凡四训》
了凡用一个故事来,区分行善的大和小。
卫仲达吐槽自己怎么会有这么多恶行。阎王说“恶行并不是在做出来以后才成为恶行,只要在心里面有一个念头不正那就是恶行,即使这个想法还没有付诸行动。”
一念生万恶。
产生了一次作恶的想法后,就一定会有第二次乃至无数次。
儒家思想提倡——慎独!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
大善和小善的差别就在于,主否发自内心,是为百姓着想还是为自己考虑:但凡为天下苍生着想,不为自己着想,这个功德就无量无边,就是大善,大善就能得到上天的回报。
【原典】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之,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少。
【译文】
什么是善的大小?
以前有一个叫卫仲达的人在翰林院做官员,有一次他被带到了阴曹地府。
阎王爷让鬼吏拿来了他善行和恶行的记录。等到拿来之后,发现恶行的记录能够充满整个院子,但是善行的记录只有一个小卷轴,像筷子一样细。拿秤来称重量,发现像筷子一样的善事记录却比充满院子的恶行记录要重。
卫仲达说:“我今年才四十,怎么会被记录这么多恶行呢?”
阎王说:“一个念头不正那就是恶行,不一定非要等做出来才是。”
卫仲达又问善行的卷轴中记录的是什么事。
阎王说:“朝廷曾经大兴土木,修建三山石桥,你上疏劝谏皇帝,这是你上疏内容的草稿。”
卫仲达说:“我虽然上疏劝阻了,但是皇上并没有听从我的意见,我做的事情没什么用,能有这么大的善行?”
阎王说:“朝廷虽然没有听从你的意见,但是你的这个念头是为万千的老百姓所着想的;如果朝廷听从了你的建议,那你的善行就更大了。”
因此只要志向在于为家国天下谋求福利,则善行做得少也是大善;如果只为自己着想,那善行再多也是小善。
好,最后咱们小结一下。
1.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大善和小善的区别。)
我是小二书斋,感谢你的阅读和陪伴,下一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