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中的美
曾敏
电影中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用了分为几个单元的复调叙事,从不同的角度叙述战役过程。复调就是指在一首曲子中有着两个以上的主旋律,这种叙述视角摆脱了传统因果式的线性逻辑。近年来,单元式、集锦式的电影叙事结构获得创作者与市场的青睐,成为了主旋律创作的一股潮流。《金刚川》并没有采用宏大的视角去展现整个战役过程,而是分割为四个单元,从“士兵”、“对手”、“高炮班”和“桥”几个方面切入。展示了筑桥、炸桥、修桥、护桥这个过程。
电影首先以工兵连与士兵的视角为主线,给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基本情况,交代了故事发生时间、空间、地点地势、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志愿兵的使命和任务,为后面的“对手”“高炮班”的叙述视角做了铺垫。从对手的视角看,美国飞行员在高空与高炮班对决,与众不同的高空视角,让观众对战争有了客观性思考。第三单元“高炮班”,以炮兵的视角为主线,讲述了志愿军用简陋高射炮和美军飞机的对战,展现了关磊和张飞的战友情和坚韧不屈、永不放弃的抗美援朝精神。第四单元“桥”,采用全知视角,志愿军用血肉之躯搭建起希望之桥、迈向成功之桥、摧不垮炸不断的精神之桥,桥是战争成功与否的关键,既是全片的线索,也是影片的叙事焦点,人桥的建立使影片达到故事高潮与情感高潮。《金刚川》中将时间与空间进行拆分与重组,同时发生的是被扩展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战役上。完成了电影时间空间的重构,显现出时空的美。
电影中重点讲述了战争的发展过程,还重点表现了战争中人物的使命与任务,以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并以此深入剖析了战争中体现的人性。影片里不仅描写了单独的个人英雄形象,还描写了英雄群体形象。影片描绘了不羁但果断的关磊、唯诺但缜密的张飞、一心拿奖章的刘浩、身残也要修桥的高福来、誓死也要渡江的七连长、组织修桥的闫瑞等人物,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在强调个体生命的同时,又展现出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群像人物的刻画来看,《金刚川》的动人之处便是影片从各个角度去赞美为这场战争而牺牲的普通士兵。工兵连的志愿军们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一次次去修刚刚炸坏的桥,在结尾甚至不惜用自己肉身之躯当做支撑桥面的支柱,只为让大部队尽早过河赶往前线,完成护桥人、修桥人到不了前线的保卫祖国的允诺,时间的所剩无几激起了每个战士斗志,战士们昂首挺胸的姿态、坚定不移的眼神,带着赴死的决心建成了不可能存在的“人桥”。他们心向一致、勇敢顽强、不畏牺牲的英雄品格值得人们敬佩,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现今中国军人风骨的时代缩影。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电影没有刻意去给敌人降智,丑化对手的形象性格。抗日神剧也是我们熟知的,现在已经演化成了一种众所周知的嘲讽,里面就是把主角描绘的如何如何聪明强大,对手都是呆瓜,主角打的对手落花流水。这并不能表现主角的能力,也描绘不出真实的历史。《金刚川》则不同,影片中的对手也是不怕死的为自己国家而战,只是立场不同,这种形象使电影充满了人文情怀,突破了以往的审美,呈现了国产电影新的审美内涵。
《金刚川》采用复调叙事方法对时空进行重构,实现了由空间呈现到价值观传达的升格。影片不仅呈现战争中人物个体的情感和命运,还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直面对手的强大,这种对反面英雄的正面呈现使得电影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怀,呈现了国产战争电影新的审美内涵。电影将“桥”外化为精神载体,对牺牲价值做了再度诠释,既是一种英雄的归位和追忆、历史的铭刻与反思,又是对中华民族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的有力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