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末,我做了一个摄影网站“在街头”。
“在街头”主打的是“街头摄影”,就是在公共场合发生的影响。当时在国际上有一股街头摄影的潮流,欧洲又一直有这个传统——马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们的许多作品都可以称之为街头摄影作品。
当时“在街头”网站有两个人,我负责网站的设计和线上推广,上海摄影师Coca负责邀请知名摄影师加入。因为是摄影圈中人的缘故,他拉来了不少颇有名气的摄影师加入,“在街头”的成员中,不乏后来获得诸多摄影节大奖的年轻摄影师,比如张君钢、任航和范石三等。
我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建立了“在街头”的账号,包括facebook page,豆瓣小组,微博,twitter等等,于是吸引了更多的年轻摄影师们加入。
网站引起了新加坡摄影师Sue Anne Tay的注意,当时她做了一个网站叫“上海街头故事”,专门访谈一些位于上海的街头摄影师,她联系到我要做一个访谈,并且从此有机会总会邀请“在街头”参加各种活动,包括在“达达”酒吧做的摄影师分享活动,和与荷兰驻上海领事馆合作的一个两地摄影师对谈的活动。
这使得“在街头”在英文世界进一步扩大了名气,于是一个驻北京的新闻机构“中国档案”(China Files)邀请我们合作,每周发布一张照片到他们的网站上。借此,网站得以吸收一些国外的摄影师加入。
在线下,“在街头”获得了本地报纸《上海壹周》的专访,还在M50举办了一场历时一个月的展览,到那个时候,可以说“在街头”已经是上海摄影界无人不晓的一个项目了。
然而,“在街头”和我之前的项目“词酷”一样,还是没能避免失败的命运。
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以“在街头”的定位来说,它很难走入到大众市场。在摄影圈里,一直有“胶片至上”这样一种风潮,受一些日本摄影师比如森山大道的影响,大家都觉得真正的摄影师要用胶片拍摄,并且要亲自在暗房中手冲照片,由于彩色照片的冲洗工艺复杂,基本上很多摄影师只拍黑白照片。
但这样一种照片生产模式,是不可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大众需要的是便捷地生产出好照片,而不是讲究什么器材。所以“在街头”最终只能是一个在极小领域(胶片摄影师)内流行的产品。
当时有一位朋友也应邀加入了“在街头”,他问我“在街头”有没有移动版,这样的话在手机上发照片比较方便。和“词酷”一样,“在街头”网站也是基于wordpress搭建,而wordpress有移动版,我就推荐他用wordpress的客户端。他用完之后,说这个比Instagram难用多了。当时的我,并没有野心做一个Instagram出来,翻到觉得他的这种比较很不合理,我们是一个严肃的摄影网站,摄影师们除了在暗房里对照片做些调整,基本上是不会对照片做任何改动的,这怎么能跟Instagram这样通过滤镜调照片效果的工具相比?
回过头来看,我当时思维的局限性使得“在街头”的规模无法无限扩大,加入我的技术水平实在有限,只能依赖于wordpress,而这个系统异常笨重,照片多到一定程度之后,整个网站就非常难以访问。在无力调整的情况下,我最终放弃了这个网站,由它自生自灭了。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一个良好的架构对于网站的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那以后,我在做事之初,会问自己,这个项目有没有潜力进入到大众的生活?如果有的话,以我的能力,是否能使它走上无限扩大的道路?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参与到一个朋友的项目中,负责技术以外的所有事情。这个项目取得了成功,但因为跟朋友约定要保密,关于这次“创业”的故事,可能要等将来某个时候才能写了。
坚持日更,2017年每天早上9点发文,欢迎交流。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amumum。
想与我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请点击我的私密群招募。
前一百名入群者赠送我刚上市的新书《笑话方法论》一本。
如果你写了《笑话方法论》的书评,也欢迎点上方链接到该专题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