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鲥鱼,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珍稀名贵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美曰“长江三鲜”,从万历年间开始作为贡品出现在皇家贵族的餐桌上。
鲥鱼最为娇嫩,据说捕鱼人一旦触及鱼的鳞片,就立即不动了。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称其为“惜鳞鱼”、“南国绝色之佳”。
所以运送鲥鱼的程序也极为讲究。有短札云“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备驿马送”。鲥鱼被捕捞之后,立即放入泼了猪油的冰块中(猪油隔热),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陆路用快马,水路用船,直送皇城。入清以后,进贡规模更为扩大,在南京设有专门的冰窖,每三十里立一站,白天悬旗,晚上悬灯,做飞速传递。送鱼人在途中不准吃饭,沿路州县官要在驿路旁等候,等马一稍稍减速,马上送上蛋和酒混合的食物,然后继续快马加鞭就在马上吃喝,就怕耽误路程,三千里路,要求三日之内送到。
康熙时候有个人进谏的
《代请停供鲥鱼疏》:“一鲥之味,何关重轻!臣窃诏鲥非难供,而鲥之性难供。鲥字从时,惟四月则有,他时则无。诸鱼养可生,此鱼出网则息。他鱼生息可餐,此鱼味变极恶……若天厨珍膳,滋味万品,何取一鱼?窃计鲥产于江南之扬子江,达于京师,二千五百余里。进贡之员,每三十里立一塘,竖立旗杆,日则悬旌,夜则悬灯,通计备马三千余匹,夫数千人……故一闻进贡鲥鱼,凡此二三千里地当孔道之官民,实有昼夜恐惧不宁者。”
备述鲥鱼虽鲜,然贡鲥艰辛,患扰民之苦。
2.九十年代初的某日,外公一个电话把我拘去,神秘兮兮得拿出一盘清蒸腌鱼,说是长江鲥鱼。孩童知道啥,就奇了怪,这蒸鱼咋不去鳞?操起筷子就刮鳞,立马被老人家打了手,斥道:棒槌,鲥鱼好吃就在鳞上!
于是乎夹起几片鱼鳞,搁嘴里一咋吧滋味,果然肥美异常。再尝尝鱼肉,清香满口,鲜得眉毛松动,只是叵耐忒也多刺。
彼时无学,日后读到张爱玲女士【恨鲥鱼多刺】一语,大有隔世遇知音之感。
此后十来年再无鲥鱼踪影,听说已然绝种。后听闻有一餐厅,呼朋唤友跑去尝鲜,打开菜单,清蒸鲥鱼赫然在目。
故乡遇故鱼,岂可交臂失之?待到端上餐桌,定睛观看,倒也相似,夹起鱼鳞细细一品,却是寡淡无味,再试鱼肉,味如嚼蜡。
上网一查,才知是鲥鱼的东南亚远房亲戚,敢情张冠李戴忽悠了我一把。
后,新闻有传 :引自美利坚的鱼种,这回是鲥鱼近亲,据说可以乱真。隔了一阵,果见有店家售卖,价格辣手,八百半条。滋味嘛,比东南亚的远房强点,较之正宗长江鲥鱼,只能算是丫鬟身小姐命,勉强对付。
末了一说,自来食鱼无数,惦记起当初那一顿,倒可以套用小吏评诸葛的段子:
鲥鱼存日,亦不觉异,自其绝后,未见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