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一个夏天的周末,9岁的他,离家出走了。家长四处寻找;老师紧急联系下午一起陪同玩的小伙伴,寻找线索;其他热心家长也一同加入寻找孩子下落的队伍。当孩子被找回来时,已经是深夜12点。
开学回来,孩子回到教室来上课,每个孩子都窃窃私语,议论着他离家出走的事情。
“因为什么离家出走?”
“他们冤枉我了!”
“我和另外两个男生玩,一个男生点火烧了别人家的东西。我看着火越来越大,就去找家长来灭火。但别人都说是我点的火,他们冤枉我!”
“然后呢?你就离家出走吗?为什么不跟家长解释清楚呢?”
“他们根本不听我说。”
然后男孩下午两点多拿了十几元钱踏上了去县城的公交车。孩子在终点站下了车,一直沿着马路向西走,到了商场百货大楼的楼下。
“你去那里做什么了?”
“吃饭。”
“在哪里吃的?”
“百货大楼一层花了五元钱吃的面条。打车去了另一家商场玩电玩。”
“司机师傅没有问你什么吗?”
“问了,问我的爸爸妈妈呢,我说在百货大楼正在上班,让我自己去玩。玩完我就自己走着回来了,买了块手表。”
你的钱明显带的不够啊。你买手表的钱从哪儿来?
“我手里的钱不够,就在一张纸上写了招聘”两个字,我想以后就打工挣钱。买表的钱是捡的,一个人从兜里掏手机的时候,钱掉了,我拿走10块,剩下的全还给他了。我听见了警笛声,我怕是找我的,我不想回去,就去了正在施工的工地里的墙角呆着,直到我的爸爸找到我。”
“然后呢,回来了吗?”
“回家我爸就让我跪下,说对不起找我的这些人,对不起爸爸妈妈。让我给他们道歉,请求原谅。”
我惊愕于这个事件,一个9岁的孩子,竟然在一天的时间里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当老师把这件事复述给其他人时,其他教师都说这个孩子明显在撒谎。很多事情也许是他自己编的。但无论事件的真假,即使是孩子自己真实的故事中掺杂了一些不太真实的,也足以让我震惊。
很多老师会说,是因为家庭教育不当,使得孩子选择了离家出走。
其实停下来仔细想想这个事件,孩子有很多次都会有机会被挽留。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这个孩子。学校表现:上课小动作比较多,一般上课从不听课,作业完成度随心情。家庭中的表现无从而知,但从孩子在对家长进行火灾反馈时,家长选择的是一通训斥,而并非听孩子自己解释的情况来看,孩子在家长眼里一直是个问题孩子。
当发生火灾的时候,我们设想两种情况:①火不是孩子点的,他只是一起玩的玩伴,发现情况不对,第一时间告诉了家长。如果是这样,那么孩子受到了妈妈的严厉训斥,势必导致孩子内心的悲愤。本来是在做好事,却被冤枉成了点火人,试想如果是大人,应该也会感到悲哀吧。但家长却选择对孩子最初的差印象,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顿痛斥孩子。因为在家长的眼里,只要一涉及到自己的孩子,那就是孩子的错。孩子给家长的初印象已经根深蒂固在他的心中。无论孩子做的再好,他始终是家长的心事,而不是骄傲。
②火是孩子点的。如果这场火真的是有孩子的参与,那么在这件事中,三个孩子中,他选择了第一时间去告诉家长。那么这件事他也有做的对的地方。虽然他犯了错误,但他发现情况不对的时候,他及时去进行了补救。试想如果只是一味地劈头盖脸的批评,而不是把事件理清再进行评价。那孩子势必就会认为,我的过错即使及时进行补救也会换来批评,那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孩子都不会有去改正的心态了。因为他知道,及时补救并不会给家长的心里带来任何好的印象。
再说事件中所有孩子遇见的人。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以及从他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产生疑问却从不过问的人。
一个9岁的男孩,一米二的身高,明显是一个未成年孩子。公交车司机为什么不及时询问孩子并报警?当出租车司机发现一个未成年孩子上了自己的车为什么不及时与孩子家长取得联系?产生疑惑后与警方取得联系?我们一直在说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爱心…但事件真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却置之不理,选择了视而不见。
都说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父亲找到儿子,听了母亲(有轻微精神性问题)的陈述,便让儿子跪下,让儿子给所有寻找他的人道歉。父母没有听孩子这一天经历了什么,也没有听孩子的辩解,甚至没有问孩子有没有吃饭。一场寻找之路以儿子的下跪道歉结束。
“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向你父母好好解释清楚。”
“我解释了,他们根本不听。”
“ 那就跟老师说。老师会找你家长解决。”
“要是以后你不教我,我去找谁!”
也许是出于呕气,出于对父母的埋怨,一场以下跪结束的离家出走事件并没有让孩子彻底的认知到整个事件自己错在了哪里,孩子也不知道未来还发生这样的事情,他究竟会怎么做。其实,他只不过是个9岁的孩子,在对话中我仿佛听见了他内心恐惧的声音。因为他是孩子,所以他要活在家长的呵斥声下,因为他是孩子,所以他是不可以反抗的,不可以为自己的事情进行辩解的。在这一刻,我仿佛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家校共育。
在上课的时候,我曾很多次听到了孩子反驳我的声音。
“哼!我妈才不会这么想呢!她就会说,你把你学习搞好就行了!”
“哼!我爸爸才不会像你说的那样!”
“什么都是小的对,大的就是错,就应该让着小的!我妹妹什么都对,我做什么都错!”
………
孩子们此时仿佛所有的怨气都释放了出来。
当然,在教育中我们也会多次涉及到父爱和母爱的话题,孩子们也积极发言,上台演讲了一个又一个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亲情故事,细腻而又真实,使我热泪盈眶,我震撼于8、9岁的孩子就能够如此细腻的感知亲情的温度,震撼于一个孩子却有了对亲情的深度认知,他们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很多孩子都留下了泪水,包括上课捣蛋的孩子,当讲述自己的爸爸在病床照顾自己的时候,也会哭的稀里哗啦。
孩子的怨气是因为他们没有良知吗?不,从一个又一个细腻的故事中,我读出了孩子单纯的内心下,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颗需要保护的心。在家庭中,他们感受到一种不公平时,校园所教授的常识、仁义礼节就会与之相冲突,这种冲突就会造成孩子内心的抵触,就会唤醒孩子内心深处久久藏匿而又不敢去表达的一些东西,情绪的堆积最后产生一个不堪设想的后果。爱心、帮助、公平、正义就会让他们认为这些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实际生活中,家长的话才是王道,他们无论怎样抵抗,力量始终是很微弱的。
很多时候,听到孩子的反驳声,我就再也讲不下去了。因为我不是他们的家长。我所教授的方法已经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了一个不好的反馈,或者错误的反馈。这时候,我的教学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公平、正义、尊重没有很好的在家庭中在孩子的身上得到印证。
曾经都说棍棒之下出孝子,我从未质疑过这一点,因为确实在正确的引导下,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是会换来同等的收获与孩子的成就。但并不代表棍棒等于一切。
也希望家庭教育也可以充满人文性。多倾听孩子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而不是拿一贯的看法去看待今天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善良的一面,都有做的对的事情。即使再坏的孩子,他也有可能想要去变好的倾向,也许他起初想让大家改变对他的看法,可是一种行为,两种行为…家长、老师、学生还是以一贯对他的初印象去看待他,这时候他发现自己的改变无济于事,便会做回原来的自己。
每一个孩子生来不是想要被批评的。他们都想受到表扬,都想做一名老师、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好孩子。 我们不能拿一个孩子这方面的不足去印证这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
二胎时代来临,当孩子与自己的弟弟妹妹发生争执时,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揍大的。而是选择一种讲道理的方式,以大让小的谦让美德,姐妹要互相尊重等等一种教育的方式去说通孩子的思维,也许,会出现一个不一样的效果。
因为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从学校受到的教育就是公平、友爱。而不是无原则地选择退让、忍让,选择命令式教育方式。试想,有哪个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中,选择无原则、无条件、无底线的退让呢?
在孩子的作文中,时常会看见孩子想对父母说的真心话,有错怪他的,有感恩于父母的,其实孩子很多内心深处的声音是美好的,是很单纯的。他只是想要以一种公平的平台去让父母也去同等对待他,尊重他,听见他的想法。
学校的一切总是美好的,在这个单纯的环境下,孩子也是很天真的。希望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保持一致,用同等的权利去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他只是你眼中的孩子,而去无视他的内心、他的想法。
每一个孩子都像是一个万花筒。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成长的心理规律、认知规律。如果社会、家庭、学校仍然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嘴上说着,都是从这个年龄段过来的、小孩子懂什么等等的顽固思想去看待他们,没有了个性化发展,失去个体意识,那么培养,也就变得再无任何意义。
最后以一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的一句评价结束今天的感想。有些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些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在孩子童年的整个阶段,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应该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需要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引导孩子,用心去浇灌孩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