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微信群里慨叹,这几天一直在“买饭票”,结婚的,过生日的,办丧事的,有时候一天就随出去一千元,都快承受不了了。
另一友也大倒苦水。某一天,她们家在一个丧事上就随了600元。死者的三个儿子和她们夫妻分别是同学和同事,三份礼,每份200,可不就600元?在邯郸这个三线城市,收入中等,一个月摊上几桩这样的事,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了红白喜事之外,从开业庆典到乔迁之喜,从办满月到老人生日,从金榜题名到晋职晋级…凡此种种,都要热闹一番。参加的人,“随份子”是不可少的。“随份子”已成为一块烫手的山芋。随吧,招架不住;不随吧,怕人际关系难以维系,面子上也过不去。
如此纠结的人,不在少数。
窃以为,随与不随,随多少,随什么,量力而行,切不可为了所谓的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做出超于自己经济承受能力范围的事儿。
培根曾经说过,没有情义的社会就是一片繁华的沙漠。通过事务往来,可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和谐社会,愉悦个人。朋友家遇事,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给予帮助,是人之常情。如果是平时接触较多,在个人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关系很“铁”的朋友,出现在现场是必然的,借此机会,通过随礼的方式表达朋友多日来对你的帮助。至于是礼金还是礼物,看个人喜好。如果是仅仅认识,平时接触较少,遇事突然通知你的朋友,这着实让人为难,干脆意思到即可。
由于攀比和从众心理,一些人节衣缩食,就是为了完成眼下的随礼任务,造成心里压力。个人收入不同,所能承受的心理底线不同,需量力而行。也许,200元对于有固定收入的人来说不算什么,可对于每月只有一千多元的打工者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随得多少,考虑到你的实际情况,接受者大约是不会说什么的吧?况且,还有礼尚往来一说。
比如婚礼,当事人最需要的是收到别人的祝福。表达祝福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不妨考虑返璞归真,送一盆代表着幸福和美满的鲜花,送一件小巧实用的电子产品,或送一块自己亲手织就的十字绣,也不失是一种表达祝福的好办法。
“随份子”宜量力而行,需心态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