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纵观整个大唐,几乎满世界都是写诗的人,但似乎惟有杜甫通过诗歌对摧毁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乱给予了大量的回应,他穷尽一生,用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他的诗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一生前半生出生盛唐名门,外婆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孙女,爷爷是诗坛领袖杜审言,少年时家境优渥,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开口咏凤凰” ,19岁壮游五湖四海,和李白、高适一起放歌饮酒,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无奈杜甫的后半生成了安史之乱的见证者,就如“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肩上,可能就是一座山”一般,他和当时的百姓一同经历了战乱的动荡流离,他在诗歌里写下了动乱中的辛酸苦辣,比如《羌村三首》,同时也写下了被时代碾压如蝼蚁的小人物的挣扎悲苦,比如《三吏》《三别》,他诗歌中人性的光辉,大义和仁爱,几百年后仍然长存于当代中国,也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最近我在一本国风插画随笔集《谁当凌绝顶,杜甫与我》中,看到了杜甫诗歌中关于“夜晚、李杜友谊、家园、幽默感、生活意蕴、力与美、爱国、仁爱”的解读,从中了解了杜甫8个侧面的人生沉浮,看到了当代作者湘人彭二对他应对人生沉浮时敏慧细腻、丰富博大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更领略到知名国风画家符殊对杜甫的豪放展现,也在“金话筒奖”得主朱卫东慷慨激昂的诵读中,听懂了杜甫的狂浪与悲悯。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个无情世界里屹立着的杜甫,他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见多了世间的无情和丑恶,感受着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他担任过官职,却由于生活的风云变幻和个人的坚持原则,多次被贬谪和罢官,于是,我就想,当杜甫在经历这些至暗时刻时,是否会比身在现世安稳的我们更悲观、更绝望、更冷漠?答案应该可以在他的诗中寻找到,我们细细品味一番。
一、“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情深意长
诵读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一定会生出许多人生的感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动乱中杜甫与多年不见的老友相聚,两人如天上的参星和商星一样二十年遥遥相望,不得重聚。如今能欢聚一堂,共此烛光共饮,已是情深意长,纵使被山岳阻隔,世事茫茫,杜甫也始终被老友惦记着、温暖着,他们的友情就像杜甫后来和李龟年的重逢一样的喜悦:“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原来岁月如常,如常便是好时光,这样的美好,值得所有人好好珍藏。
杜甫心中温暖的倾诉,仿佛让我们上了一堂成长的必修课,面对苍茫未知的命运,面对危机中的生离,那晚友人相聚的情谊,和友人共享的烛光,都会冲淡世事茫茫的凄婉,这弥足珍贵的深厚情谊,让世间仅存的善良美好,如一束光,照彻黑暗,给绝望者以勇气,让悲观者奋力前行。
二、“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挚爱亲情
有人说白居易一生都在思念初恋,王维做了几十年的鳏夫,李白娶了好几任妻子,惟有杜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的确,杜甫有一位相濡以沫的妻子,一生分担着他漂泊的痛苦。在长安,杜甫挣扎了十年,好不容易有了个公务员的头衔,他觉得对不起妻子,写了“老妻寄异先,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表达了对妻子的遗憾;在乱世中,一家人终得团聚,他写了“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表达了夫妻相见的窃喜;面对妻子陪他过着奔波的日子,他写了“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表达了对妻子的愧疚。
他珍惜妻子对他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的深情,也看重与妻子儿女在一起的时光,他分享着“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挚爱亲情。
在杜甫之前,诗歌中提及妻子的诗人很少,到杜甫这,他把妻子写进了诗中,也写进了生命里。杜甫也和我们一样,是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人,但他却把对妻子、儿女、兄弟、朋友、人民的爱刻进了骨子里,生生不息,长存世间。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
一天,杜甫草堂被大风所毁,又逢大雨倾盆,“屋里偏逢连夜雨”的杜甫凄惨至极。在这种时候,杜甫由己及彼,竟联想到战乱中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号,抒发着自己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
杜甫的前半生鲜衣怒马,后半生全是无尽的奔波和苦难,但是杜甫用尽一生都在爱着这个带给他无尽苦难的人间,这应该就是真正的英雄吧!那个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着生活的人间英雄。
杜甫的一生拥有着读书人的高贵精神,他对世间的大悲悯、大仁爱,都幻化成那些千古不朽的伟大诗篇,他的笔下,我们能听到无数受苦受难人民的哀嚎、悲苦、期待。
其实杜甫诗中的所有人,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我们,当危机正在摧毁着普通人的世界时,我们不妨拿起这本《谁当凌绝顶,杜甫与我》来审视一下当下的生活,试着用杜甫无情时代里的悲悯之心告诉自己,活着的意义,无非就是用良善的心来看待世间,用仁爱的心对待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