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颗心去流浪,那就不是浪,而是我心飞扬。旅行团的游走就像被绑在站车上的士兵,只有身体的服从。
青岛美还是威海美?我相信每一个走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结论,但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心的体悟。
每一城市的高铁站大都不在老城区了。青岛我们入住的是老火车站,因为青岛的老建筑都在老街道,为的是感受这个城市的沧桑历史。
1919五四运动中的口号:“还我青岛”,但真正回归到1922年了,1898年3月6日,腐朽的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德皇威廉二世将租借地内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使得青岛自此沦为德国的租借地。在长达17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中,德国力图将青岛打造成其在远东的“模范殖民地”,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兴修铁路、规划市政、改进卫生、开矿设厂、开办港口贸易等。尽管这些举措是为其统治服务的,但在不自觉中奠定了青岛近代城市发展的雏形。青岛这座“被诞生”的城市则以宽容和客观的心态看待和保护那段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和景观 ,德式建筑沉淀了时光风情尽显,正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忘记曾经的沉重和沧桑,但同样学会了海纳百川,远航前行。
先进殖民落后,从国家整体和单个城市的角度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至今还在使用的青岛火车站,以及现在成为人大办公地的胶澳总督府旧址是老城区最壮观的德式建筑。我们入住酒店对面就是现在的公安局,当年的警察暑,高耸的塔尖,花岗岩的围墙渗出的依然是肃穆。
我们漫步广西路,当年的邮局投递分割信件的货架透着秩序的严谨,各色人等踩磨了100年的花砖透着悠悠岁月。就连当年的一个书店也成为了现代人书吧。
围栏里一群着汉服的小朋友在表演,门口显示这是当年德国的一个会所。拾级而上,庄严气派的二层楼房占地面积不小,原来是一德国人建的学校。沧海桑田,现在的青岛人是应该感谢德国吗?
教堂是西方人的精神归宿,人未到,传教士先行,教堂也就随之建筑。一所天主教堂,一所基督教堂,单从外观就有很大区别,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教堂顶部更纤细,都有直插云霄的尖顶和十字架,寄托这着子民离上帝更近的期盼,基督教相对就低矮厚实些,仿佛法国中世纪的第三等级的贫民,天主教堂就似趾高气扬的贵族和地主。进的里面天主教堂有华美的穹顶壁画,有忏悔室,立体丰满的雕塑。
基督堂里面简洁的暗淡陈列,就仿佛一个苦修士。旧教传统,有过教皇国的辉煌,当然也就奢华,新教也就是基督教是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皇改革后诞生的,因为提倡“信仰即可得救”提倡简朴,拒绝奢华,所以自然更底层。
但外表终究抵不过灵魂。两个教堂的里面一样透着庄严,神圣,每一个走进的人无不例外的摒声静气,一排排褐色的凳子匍匐在十字架下,受难的耶稣怜爱的俯瞰着子民,没有监狱鞭挞,没有学校的管教,只有感化,自我心里的救赎。我们从小到大,学校的规矩,单位的制度将我们塑造成守规矩的公民,但剥去这些有时候让人不舒服的束缚,活到最后发现只有心灵的回归才是最舒服的人生。这也是宗教最贴合人性的魅力。
看看历史,读出人性之恶,学学宗教,读读文学,让人性之善温暖下自己。游走于现实的残酷不忘记生活的美好,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用了两个上午游走于老城区的江苏路和广西路,蒙阴路,两旁基本保留过去的二层旧楼,不甚宽阔的街道行走期间也没有老城区的压抑,海风配合的得扫荡了夏日的烦躁,我愿被这样的老城区放逐。
如果说德国对青岛留存要到火车站附近,那近代国人自己的骄傲就去八大关找寻吧。因为这里有中国最好的城市规划。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近代中国建筑师的"试验场"。继承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流行的新建筑风思潮,成就了一副万国建筑博览会。
一个城市是要有灵魂的。如果说德国人奠定了青岛近代城市的基础,那民国建设的八大关,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特点镌刻在青岛的名片上。
站在信号山上,坐在旋转餐厅里,鸟瞰青岛,白云蓝天深深浅浅的干净,红色屋顶高高低低的有序,穿插期间的绿树神仙般的摇曳,你怎能不爱上这个沁透着历史感,但却没有一丝破败的城市。
一个城市是要有灵魂就好似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所有的这些需要岁月的打磨,现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能给一个城市多少时间的打磨?就好像我们每一个拔苗助长的家长,也好似每一个奔跑在应试教育的孩子,也好似政绩考核下的官员,被社会机器裹挟前行。
青岛威海都是三面环海,又都是山东半岛的港口城市,地质结构应该一样,所以海边风景差不多,区别无非就是开发的程度。
水是一个城市的灵秀气,缺了水灰头土脸,似干瘪的僵尸。,何况这两个城市是被大海包裹。沿水修建的城市公园似乎是城市的标配,也就成了城市高房价的聚集地。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句成了多少人的向往,可是中国的海岸线在东边,如果是海景房,清晨的4点海上日出会让你恨不得给太阳戴个眼罩。倒是傍晚的海边波光粼粼下人们感受不到曝晒的焦躁。
大连市内的海边远比威海的海边修建的情趣些,尤其是八大关的海边裸露的礁石随性的突兀在沙滩上,情侣们随便的站立于一堆黄色的礁石上,就成了婚纱照最好的注解“海枯石烂”。沙粒上弯弯曲曲的木栈道让行人少去了沙子磨脚的烦恼,又可以爬上礁石亲近大海。再往上才是石砌的海堤,树木林立道旁,你可以避着阳看着大海。
威海的东边临海修了一串公园,威海公园、悦上公园、海上公园,走下来足足三万步,海水和青岛一样清澈,但基本都是河堤式的健步大道,整齐划一,失去了大海的标配:海浪拍打礁石进退间的情调,剩下的只有海水被堵截在水泥石墩下的无奈。过于规整的海边公园建设让威海少了份自然。
自由行的任性,竟然近距离的感受到一面大海,一面峭壁的绝美景色,而且还是我们的包场。威海从南到北有一条美丽的环海路,我们打车来到了一个叫猫头山的地方,一路只有我们孤独爬行,出租车司机好心说可怎么回去?公路旁不远处有一座山体远看就是一个猫的头蹲在海边,可是围栏保护着告诉大家不准进,危险。旁边护林的老师傅指指一个被破坏的口子,从这钻,明白了,把我们当成当地人了。钻下去,继续下行,乱石铺路,再一路向上,开始向猫头山的顶部靠近,放眼那里都是壮阔的大海,你可以攀着岩石下到海边的礁石,到处都是鳄鱼嘴一样伸进海里的礁石,似一米跳板。竟然还有海钓者,矗立在大海和礁石之间,忽然间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前提必须是把人放小,再放小,就仿佛海中之浪,林中之树,山中之石。就好似做人,低下来,才能胸中有乾坤。
坐的可以低,但是眼光要望的远。站在山顶,鸟瞰大海,万籁俱寂,只有我们的欢乐声,胸腔仿佛被打开,烦心忧愁早被洗涤。这样的旅游体悟只在草原,高山,大海,森林之间传递。这里是攀岩比赛用地,当地人自驾烧烤垂钓的乐园。
独享美景,肆意撒欢,这才是我亲近自然的目的。彩旗飘飘,人头攒动,没有了安静的心,怎么聆听自然的呼唤。坐在礁石上,相机一样咔咔的装下人间美景,让这些碧蓝的海水一次次拍打蒙尘的俗世,让我的心底永远流淌着碧蓝的纯粹。
青岛的老街道老建筑,威海的环海路不经意的海边,没有被人流裹挟的前行,只有随性的溜达,不仅放逐身体,更放飞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