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早就听说,但一直没有读过,刚好这次小组组织活动可以一起学习。刚收到这本书,翻看目录,发现和润总的书很相似,每一个章节都是独立的。在群体的氛围下,一起读,一起思考,用来当成这一次的作业。
在听永澄老师领读古典老师的《跃迁》时,反复提到这本书,说系统1和系统2的概念出自于这本书。
在本书第十章,就出现了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相当于我们的直觉,在一个美国调查肾癌发病率的结论当中,我们直接启动了系统1,理所当然的认为,肾癌发病率高发在农村是因为农村生活贫困,医疗条件差,生活习惯差引起的。
而当调查发病率最低,也发生在农村时。我们又很自然的启动系统1,而认为农村的生活方式很健康,纯天然没有污染。
但两个结论结合在一起看是相互矛盾的。问题的关键并非是否在农村,而在于农村的人口少,又被抽样到调查。
我们系统1的思维,会自动生成与结果相符的答案,即便是这个联系与结果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就很像我们不想做某件事,总能编出几个看似很恰当,很符合场景的理由,用来说服自己,你看很合情合理嘛。
如果连续几年抽样不同的县,每次调查的结果都相符有规律。我们就很容易相信,这个事实。而仅仅一个随机抽样的结果是无法做到精确的。相比于大样本,极端的结果(农村发病率的高低)更容易出现在小样本当中。这也就充分证实了:1,大样本更精确。2,小样本产生极端结果的概率大。
小样本的出错风险更高,如证明女生的词汇量高于男生,结果抽样所产生的结果却相反,这一过程中时间和精力都浪费了。但使用大的样本就降低了这一风险。作者在质疑其他人,自己也经历过(系统1)凭直觉选择了小样本,找论据支撑,调查权威人士,结果得到的结论相同,直觉更符合小数定律,样本大小是可用计算法得出的,但我们往往靠直觉在做决定。
一旦相信小数定律,急于下结论的系统1就会运作起来,系统1不善于质疑,会全然相信。就像恋爱中的男女,最初对对方的好感就自动调动自己的想象,把对方想象成一个完美的人,直到这个幻像破灭。
随机,偶然发生的结论和我们想象一样时,事实分析结果是存在偏差。我们因为在一家上市公司任职,也喜欢这家公司的产品,购买其股票,觉得一定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这在投资领域是无法成立的。这支股票会有大幅度增长的可能,但这只是恰巧,信任和股价上涨本身是没有论据可支撑的。如果换做其他任何一直股票,按照此逻辑来购买,有多少人会照做?
许多事实只是巧合,对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做出结论是固有思维模式在做决定,我们启动的是系统1(直觉)经不起推敲。
小数定律是种认知的偏差,是在大数据还不知晓的情况下的一种盲目的相信。如果知道了大样本的精确,便知小样本是不严谨的。小数定律是一部分人的亲身经历得出的经验,不是最终结论。好比有的人连续遇到某个地方的人骗过自己,就说某个地方的人都是骗子,从此拒绝与这个地方的人打交道。实则是种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