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我们行为的驱动力是什么?
目前最为大众所认可的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递增,最底层的是生理需要,最顶层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项研究发现:如果身体内缺乏蛋白质,人们就会喜欢吃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和奶类;如果身体内缺乏维生素,人们就会喜欢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身体内缺乏什么元素,人就会有针对这种元素的口味偏好。看来,需求就是人行为的一种驱动力。
生理需要指的是吃饭、喝水、睡觉、呼吸和两性生活等需要,是人生存最基本的需要。
当一个人极度饥饿时,会一门心思的想着填饱肚子,会不择手段得获取食物,争夺生存资源。善良、道德和法律,统统会抛之脑后。人们要先满足较低层次的生理需要,才会关注读书学习、爱、自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完美地契合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安全需要就成了驱使行为的主要动力来源。安全需要包括社会环境安全、生命财产安全,健康保障,养老保障等等。
人们喜欢安全有秩序的环境,希望生活在一个可以预料的世界。在小孩子身上,可以明显的体现出人的安全需要。根据父母养育方式的不同,幼儿会发展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而在成人身上也同样发现这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的成人容易与人亲近,容易信任并依赖所爱的人;
回避型的成人怀疑爱,不相信爱,对感情得投入小心谨慎,害怕与爱人亲近会受到伤害;
焦虑矛盾型的成人在爱情中缺乏安全感,相处时苛求对方,有时过于强势,他们希望对方以自己为中心。太希望受到对方的关注,这会给对方很大的压力从而吓跑了对方。
成人的依恋类型是在童年期形成的。如果父母可以敏感的感知到幼儿的需求,并且有求必应,幼儿就可以形成安全型依恋。
因为儿童的力量微小,无法预知这个陌生的世界,所以对安全感的反应极为明显。而且幼儿根本不会抑制对危险的反应,但成年人会竭力压抑它。
比如一个人觉得老板对自己不满意可能会解雇自己,内心会焦灼,但表面上不会表现出来。但是如果幼儿突然受到惊吓,或者摔倒,他们用哭闹表明自己遇到了危险。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会追求一份有保障但薪水并不高的工作。
当人们有工作、有家,就会表现出对爱和归属的需要。人们需要和他人建立关系,付出爱,并渴望被爱。处于这个需要层次的人们,他们的快乐和痛苦都源于归属和爱。
缺乏安全感的人,在爱情中为了获得对方的认可,宁可委曲自己,放弃自我。曾有报道,某知名大学一女大学生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未来和学业。通常,交往中卑微的一方往往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人。
归属和爱的需要满足后是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认可。
自尊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一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并且必不可少。然而,这一需要一旦受到挫折,人们就会产生自卑、弱小和无能的感觉。这些感觉又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
上述需要满足之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出现。这时候,我们会把注意力转向自己:我们还想从生活中获得什么?我们要实现什么理想?人生意义是什么?
自我实现指的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当我们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时,就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他的个人潜力会得到充分发挥,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喜欢独处。
大多数人的需要层次是按照我们讲述的等级次序排列的,但也有一些例外。对于职场女强人来说,自尊似乎比爱更重要。或者在她们看来,取得职业成功有助于获得更好的爱情和婚姻。
对于天生具有创造性的人,他们创造性的出现,也并不是基于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是不顾基本需要满足的匮乏的自我实现。如爱迪生的家境并不富裕,童年也经历不少磨难,但他的创造性依然充分表现出来。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一种需要完全被满足之后,才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比如,一个人各个需要层次的满足程度可能是这样的,他可能满足了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爱的需要、40%的自尊需要和10%的自我实现需要。需要层次是缓慢的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