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生活刚刚开始,住在学校周围看着在学校留宿的学弟学妹们, 作为即将走完自己大学时光的老学姐,心生很多的感触。
好像当初作为一名懵懵懂懂的新生来到这所学校还是不久之前的事情;好像那年的高考还历历在目,班主任隔三差五的就站在讲台上和我们精神激昂地说着那些大学的惬意,教室的墙上、黑板上被贴了大大的红色励志标语,时间在滴答滴答的往前走,书桌上的书随着高考的临近攒了一堆又一堆。
我们就像奔赴战场的勇士,和分分秒秒做着激烈的斗争。好像多争取那么一分钟就离心仪的学校多了一步距离;好像多做对那么一道题目,高考的分数就会称心如意一些。
那些一部接着一部的励志短片,那些每日必不可少的高考宣言,那些一次接着一次的鸡血鼓舞成为了支撑高考来临最大的附属动力。
更有心急的家长,每日放学时骑电瓶车、提着饭盒给孩子送晚饭,哪怕家离学校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那些放学挤在门口给孩子拿晚饭的家长一度成为了学校那个时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到了大学你们就解放了”,好像有一种压抑了太久终于解放天性的感觉,于是对大学的憧憬成为了那个时期神经极度紧张的我们最后的防线,心里一遍遍对自己说再忍忍这样的日子就会过去了。
等终于上了大学才会知道,这个世界哪有一劳永逸的好事...随时保持清零的能力才是步入大学最需要掌握的技巧,大学是结束亦是一次新的开始。
请别等青春耗尽再来遗憾错失的大学时光。
这篇文章不是一篇通篇透着正气的大学励志文,也不是【教你如何过好大学】的指导说明书,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同的大学生活,各有不用的精彩之处,关于如何度过大学没有高考式的标准答案,甚至也没有教科书式的参考答案。
仅仅是作为一名大三狗对大学的一些自我感受。
1.能够一次通过的考试别拖到下一次
大学里除了专业需要考的基本证书外,最基础的就当属英语四级、英语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了,这些证书在大一如果学校没有设置报考障碍的话,最好就在大一就通过,如果六级有些困难,那就最迟留在大二上学期通过。
既然报了名、交了学费,就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人生哪那么多试试看,“试试看”仿佛有一种听天由命的心态,运气好就过、运气不好就不过也没有关系,毕竟还有下一次。
大学刚刚开始,在经过高考的严格训练之后大部分人的英语功底过四级是绰绰有余的,六级可能就需要花点时间学习。但是如果一味地抱着吃以前老本的心态,久而久之再多的老本也会慢慢消逝殆尽。
既然做了,就给自己稍微高一点的要求,一次通过,很多事情都是事在人为的。
2.如果有可能,尝试拿一些比赛证书或者奖学金
有人说在大学里拿再多的证书都没有用,那些所谓的证书奖状都是一张白纸 。
对于这些话,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样的证书奖状是有用的,什么样的又是没用的?
在这里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一名学机电的学长,在大学期间跟着老师做项目,学习怎样写国家专利、国家发明;结果在大学期间获得了二十几个国家专利证书、好几个国家发明证书;凭着这一沓的证书还未毕业就被别的公司录取了去。
一名学电子商务的学姐,同样地也是跟着老师参加本专业的技能大赛,即使学校的名气没有其他的大学响亮,可是凭着那一本高含金量的证书她就比别人多了些选择的资本。
相反的,有些学生在大学里是社团的活跃分子,唱歌比赛、书法比赛、朗读比赛等一些竞赛都可以看见ta踊跃报名的影子,可是又有多大的用处呢?
记得我们专业的老师,当时组织班上的同学举办了一个专业相关的社团,为了让社团有活动,为了展示新社团的风采,有一阵子天天让同学排练什么扇子舞,如果有嘉宾参观总是需要临时花时间排练。后来为了煽动大家积极响应,还说参加的同学每个人都会发一张奖状,以后学校评奖学金啥的也有可以拿得出手的证书。
对于这种做法不加评论是非,只能说我们都是二十出头的人了,心里多多少少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有用的,什么是对自己无益的。
如果通过牺牲自我时间的方式去满足老师的要求继而获得所谓的“不知道有无价值”的【空头】证书,也是一件挺令人发笑的事。
不要为了所谓的证书而去浪费无故的时间。
这个人的美酒佳肴也许就是那个人的穿肠毒药。很多时候他人做事的立场是和我们 不一样的。也许对其善处多多,但是与我们呢?
不必要故意地去讨好别人,特别是师生之间,有时候做到谦卑有礼,保持基本的礼貌仪态就足以。
让人认可的气质永远是遵从内心喜欢并长期坚持的结果。
别总说证书没有用,技能型的证书还是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3.在学生组织里,要么别做,要么就做leader ,但千万不要做无厘头的“老好人、搬运工”
有一句话“重在参与”,过程最重要,至于结果无所谓胜负。可是大学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这句话是一位朋友在刚刚入学的时候对我讲的,以前还不是很认同,现在想想也许还有几分意味。)
在大学里,学长学姐常常告诉我们参加社团、学生会会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以及各项管理能力。
作为新生的我们满心热血的进入社团,在开始时听着各个部门的部长、社长凯凯而谈能够在ta的部门学到什么,进去才发现就是一个“打杂的”。
其实好好想想就会发现学长学姐们说的这些能力到底怎样才会锻炼到。
有时候也很简单,多多举办活动;当你从头到尾参与筹备一两次大型活动后,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升,每场活动、每个环节需要什么心中就会一目了然。可是作为新生的你至少得熬过大学一年才能开始真正的独当一面。
那为什么不试着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平台呢?
大一的时候,抱着这样的态度,自己创立了社团。有些学长学姐和我说,大一的新生是不可以创建社团的,学校历年来都没有惯例,首先院社联、校社联那边你就通不过,更别提老师了。可是我不相信,往小了来说,当时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可以独当一面,通过自己社团的活动锻炼自己,大一一年的时间足够了。
后来通过一系列的关系,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把社团给办下来了(这里多亏了一些学长的帮助),紧接着就是招生、举办活动。
最重要的就是解决钱的问题,可是会发现在这些过程中你慢慢地会成长,这些短时间自主学习的东西才是最可贵的。
一年的时间,从一名小白到创立社团,再到社团没有花院一分钱举办三四百人的活动,这些过程才让我与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觉得最初的目的达到了,社团也就给了别人去接手。
在大学,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有你不敢想的。
4.少一些功利性,别因为眼前的money,而让自己一直做廉价劳动力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这个社会,理想 太容易妥协, 欲望太容易放大”
二十岁开头,正是一个欲望不断膨胀的年纪,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金钱去满足自己的各种物质需求。
基本的生活费满足不了自己,只能通过兼职的方式去满足,明明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反而做着廉价的劳动力,那又何必花钱来上学呢,不如将学费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好了。
赚钱的时间以后有的是,但起码当下你得为自己储蓄未来可以生存享受的资本。
5.别总是去想诗和远方的田野,眼下也不仅仅是苟且。
许巍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里面有两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这两句歌词成为当下年轻 人标榜自己未来的便签,眼前权且成了苟且。
可是有时候却很不明白,二十岁被家人宠在手心的年龄,哪里有什么眼前的苟且,苟且的也许是最爱我们的人,留给我们的却是“诗和远方的田野”
其实所有的诗和远方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许巍的歌曲里紧接着还有两句歌词: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也许这才是当下的我们应该有的青春容貌。
6.给自己建立一个梦想储蓄账户,以备不时之需。
尝试每个月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拿出一部分存到固定的储蓄卡里,这笔钱可以用来为自己投资学习新的技能,比如学习舞蹈、练瑜伽、报培训班、去旅行、看演唱会...
总之这笔钱是用来让自己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体验,给自己一份资本去有足够的金钱丰富自己的世界。
平行世界,多元生活,我们还这么年轻,生活有无限可能,别那么早就失去了再创造、再尝试、再探索的好奇心与欲望。
别说你真的拿不出这部分的money,当你有了这种做事情的足够动力之后,会发现很大东西无所谓有的,比如可以一个月少逛一趟超市。
7.学会建立基本的理财能力
在大学,除了知识之外,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理财能力了,即如何去规划你的生活费。
可以学一点基本的理财知识,比如每个月分配好自己在学习、生活、娱乐 方面的开支比例;适当地可以开一些理财的书籍, 如风险较小的基金。
身边有些朋友说基金、股票是属于资本家的金钱游戏,我却觉得,这些东西既然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任何事物的存在总会有“advantage”和“disadvantage”两个方面,关键是你是否清楚规则,是否懂得掌握规避风险的方法,也许这是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探索过程。
当没有足够能力去开源的时候,那就尝试去节流,去更加明智地规划自己的财务状况。
8.别想太多,感觉来了就谈一场恋爱。
别总是担心恋爱会误了学习、误了功课;感觉来了就去谈一场,二十多岁哪怕谈一次失败的恋爱,也比一无所有强,至少经历过, 总会懂得些什么。
你可以和不同的人谈恋爱但别轻易当真,恋爱只是大学很小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没了爱情,你照样可以有血有肉的生活着。
在爱情里,给自己保有一份可守、可退、可进的魄力与自信。
9.尝试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和不同的人接触。
10.如果大学不知道做什么,那就多读些书吧。
别等青春耗尽再来遗憾错失的大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