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是被很多人推荐烂了的一本书,热门了很久,觉得很大众,所以一直很抗拒。最近闲来无事,翻了几页,欲罢不能,只怨自己的偏见造成太晚才拾起来看。晚些看也好,任何东西都有时效性,很多书中的故事在成书时再至今日,已然今非昔比。果然浪潮的迅猛已经不给我们回首的时间。
AT&T,坦白来说,觉得这是一家很有情怀的公司。贝尔创立,无数个只存在于课本中的诺贝尔奖得主,令人敬仰的贝尔实验室,提出信息论的香农,这一切都让人对这家公司多了一份敬意。这是一家业务广泛的公司,从电话业务,通信设备,到后来的移动业务等等,它的庞大让它变得伟大。虽然,远见卓识在短见的既得利益面前败下阵来,一步步的拆分最终蚕食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企业,一步步的收购和吞并让这个光辉的名字最终暗淡。但是就像书中说的,也许真的很难有企业可以存活200年以上,至少时至今日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对于IBM的认知在最近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大不如前。IBM的裁员在校园论坛上被大家津津乐道,似乎很多应届生都将它拉入了求职的黑名单。但是读到它的故事和它的历史却让我对它又多了几分敬意和期许。IBM是蓝色巨人,这个形容在我想到它的logo时候特别有画面感。沃森父子将IBM从一个机械制造的企业转变为一个计算机企业。而根本不懂计算机从事食品管理的郭士纳在90年代临危受命,一个做potato chip的人成功挽救了一家做chip的公司,堪称传奇。向服务业的转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业务核心和客户,裁掉那些不必要的部门和冗余力量,为IBM注入了新生。而将PC电脑的业务卖给联想,双赢的选择让IBM更好地削减开支提升利润。IBM的保守也许不会让它成为某个行业的老大,但是足以让它伟大。躲过了历次的金融危机让IBM堪称神话。
我觉得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这些伟大的公司,除了推出了伟大的产品,也诞生了很多今天计算机发展中异常重要的基石。比如诞生于AT&T的linux和c语言,诞生于IBM的FORTRAN语言和精简指令集以及关系型数据库。原来这些我们今天依然在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是诞生于一个人的奇思妙想,而是与所处的大背景息息相关的。
而在IT行业被人们人口相传的几个定律,摩尔定律,反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一定要比在数学课本上学到的任何定律都有意思。这里我不是说数学定律的坏话,而是因为IT行业的栩栩如生而更加亲和的门槛让人们更加容易消化定律的内涵。Intel这个公司在三个定律中很好地凸显了自己的存在感。摩尔定律的命名就是来自于intel的第一任CEO摩尔先生。他的预言,即18个月硬件的性能就翻一番成为经典被无数人引用。而安迪-比尔定律则来自于两个赫赫有名的任务-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安迪就是我之前读的那本《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作者。这个定律虽然不是他俩说的,但是他俩演绎的。其实应该很多人都想过,为什么电脑PC居然都可以成为消耗品。因为日常生活用品比如牙膏成为消耗品很容易理解,那么更新换代如此快的PC硬件难道也成为消耗品了?这是因为microsoft作为最重要的软件生产厂商,它每次推出的新版本都对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认为更新软件自然会需要更大内存,更快处理速度的CPU和DSP啊。而硬件的发展也为更大更便利的软件提供了土壤。这也就是为什么microsoft很久没有推出新版本的操作系统反而会影响intel啊hp啊之类的硬件公司的股价。
Intel的好感度于我而言,是被安迪格鲁夫建立起来的。我是一个容易被个人崇拜主义影响的人。不过浪潮之上皆是英雄,所以我一直处于深深的感慨。wintel这个词组已然说明intel的地位,其实我觉得intel是一家在每个战略转折点都做出了很棒决策的公司。放弃存储的开发抓住处理器的契机,这没有一点直觉真的很难做到。而CISC和SISC之争,intel也做得松弛有度,很好地把控了自己的优势。虽然intel是一家擅长于把做得好的事情做的大的公司,但是在开拓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突破。毕竟万事的开始总是从小起步的。
接下来就说说苹果和微软。这是两家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司,这是一个产品遍布我们生活和周边的公司,这是两家我们仅仅乐道的公司。其实在我的印象里,总觉得比尔盖茨要比Steven Jobs年岁大很多的样子,虽然Jobs英年早逝。但是事实上,这是两个真正意义上的同龄人,他们在26岁时,当微软还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时,Jobs邀请盖茨参观了他的麦克拓什计算机。那次会面彻底得改变了一个行业,塑造了一个巨人。我觉得自己之所以会觉得Jobs要年轻很多,是因为微软是一个伴随我们长大的公司,它似乎一直在辉煌,它的创始人被人们津津乐道,所以这个名字似乎带有了很强的年代感。而Jobs,似乎苹果是在我们已然长大才步入我们的视野,所以Jobs这个名字似乎更加的年轻。
我觉得Jobs和盖茨是两个很有野心的年轻人,他们都渴望建立一个帝国。但是似乎盖茨更有城府一点,拿DOS苦苦支撑,和IBM合作开发操作系统,帮助苹果做应用软件,但是背地里卧薪尝胆,偷偷研制着自己的windows。当windows 3.0横空出世之时,这个低调的公司才真正闪瞎众人。最可怕的敌人不是那个一直喋喋不休高谈阔论的,而是那个默默无闻站在角落真正听着你们谈话的人。Jobs成为励志史上的经典人物,无数次出现在我们的作文里,他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被很多人奉为箴言。他曾被赶出自己的公司,但是请他回去的时候他依然义不容辞。我觉得Jobs是这样的一种人,就算他不在苹果,依然做得很好。真正的牛人,不论处于怎样的境地,都可以做得很好。而且Jobs是一个书法很赞的人,所以他的产品总像是一件艺术品。如果说盖茨是一位非常富于战略战术的商人,那么Jobs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而盖茨这个人近乎传奇。而微软作为一家经常被告垄断的公司,它用免费的IE打败了网景,用office打败lotus等公司,它的眼光和气场让人心生寒意。所以业界常说,不要和微软为敌。我觉得这句话就很可怕。不过作为软件界的老大哥,他和互联网浪潮的失之交臂应该是他最大的遗憾。所以当他控告google的垄断之时,我觉得挺有讽刺意味的。
关于思科,只觉得天时地利人和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而让我最感钦佩的就是它对于自己的员工试图单干创业的态度和容忍,他的注资让双方受益。如果创业一开始就注定被思科收购的归宿,我想思科该是一家多么伟大的公司。对于思科,它的故事远没有之前的几家那么传奇和波折。但是在关于思科的故事里,提到了华为,一个它的潜在极富竞争力的对手。对于华为,在我的印象里,因为它过多地充斥在每日的新闻里,让我对它并没有多么的向往,甚至对于华为的历史我都一知半解。但是华为居然可以与思科为敌,居然可以作为一家中国的民办企业和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抗衡,我想它的牛逼已然不言而喻。对于任正非本人,我确实也佩服到五体投地。
近些日来,雅虎总是频见报端。甚至在我的印象里,雅虎是一个在历史上拥有很多位女性ceo的公司。但事实上,雅虎的历史意义比我想象得要重大得多。雅虎如今是真正的消亡了,一代互联网巨头终究是在优胜劣汰中走到了自己的尽头。也许,回头来看,有很多重大的转折点雅虎可以重做选择造就不一样的结局,然而为时晚矣。我想,任何一个企业,都终究有这样一条路要走,只是时限的早晚而已。但是雅虎的命数已尽,蓦然回首,它造就的免费-开放-盈利的模式奠定了互联网的基石,足以让一个行业感激。
提到摩托罗拉,这个公司如此熟悉,然后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暗淡。还记得通信的课程上,老师举例子提到二战期间,可以背扛可以手提的通信设备,奠定了我对摩托罗拉最初的印象。而那句经典的“hello moto”的广告语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似乎现在提到摩托罗拉,就仿佛提到了一位落寞的贵族,拥有强大的技术,但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突破。非智能手机时摩托罗拉的天下。铱星计划的崩塌彻底断送了摩托。然而,google推出android,高通对3g芯片的垄断,让摩托不得不开辟新的思路。但大势已去。
其实每次提到反面教材,我就觉得异常残忍。更准确的说,这些并不是反面教材,他们同样伟大,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退出了历史的舞台。sun公司,网景公司和novell,三家各不相同的公司,都败在了微软的手里,让人叹息。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一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对自身的反省和突破才能拯救自己。就像网景公司,在微软捆绑免费浏览器对自己造成巨大冲击之时,在这样的转折点上,google的ceo就说如果是他管理网景,他会让网景称为后来的雅虎,借助浏览器资源进入门户互联网。
我感触比较深的关于风险投资和华尔街投资银行的部分。作者本身现在已经不搞技术,转作风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他看待风投和华尔街的态度难免偏颇,不过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公司从诞生到上市经历的历程,就是从一两个创始人再加上天使投资人初始,经过很多轮风投融资,最后由投行作为承包商作价上市。天使投资人往往是一些有钱的大佬,他们往往具有很棒的科技嗅觉。他们也许会自发组成投资团,互相分享投资资源自由选择是否投资。而风投,目前最牛逼的事红杉投资和KPBC,他们往往具有广泛的圈子和管理人才储备,所以在他们决定为一个公司融资之时,往往由他们来任命ceo。而华尔街的投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现在只剩下摩根斯坦利和高盛。由它们作价来包装一个公司的上市,又由他们评级公司运营。他们有钱到超乎想象,他们又有权到难以置信。他们的作价收取的佣金和得到的股票期权让他们富可敌国。他们的评级和操作可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值得一提的是,google是唯一一家同时获得红杉投资和KPBC风投的公司。
虽然作者是一个坚定的“宿命论”拥趸者,但是他也提到了三家知名的转基因企业。就是摆脱自己的宿命,可以让自己步入新轨道,走上一条全新的转折大道的公司,被作者称为转基因公司。3m。一家做液晶显示的公司,之前是一家矿业公司;而诺基亚公司,之前则是一家木工公司;而ge公司,则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揽金融等等诸多行业的巨头。我想如果它们固步自封,也许在传统行业他们早已经被淘汰,就是因为他们的敢于突破和难能可贵的眼光,让他们走上了这样光芒万丈的道路。
科技与金融有着紧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次金融危机让很多科技巨鳄看到契机,同时也让很多科技被历史的浪花裹挟消退。
谁将屹立浪潮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