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教母” 帕蒂•史密斯继2010年《只是孩子》(Just Kids)之后又出新书了,这本上个月刚刚问世的《M列车》(M Train)一上市就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榜。如果你不是帕蒂•史密斯的忠实粉丝,那阅读本书的体验可能不是最佳,因其断断续续喃喃自语般的叙述。如果你是,那这本装帧精美、纸张优良、配以数十张史密斯用宝丽来亲摄照片的小书绝对是收藏的上品。
不同于《只是孩子》 直线叙述史密斯与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的爱情故事般传统的回忆录的写法,《M列车》只用了些许篇幅记录了她与丈夫弗雷德•史密斯的冒险旅行和静谧时光,将大部分笔墨集中于丈夫去世后帕蒂•史密斯琐碎的日常生活和多次的独身异国旅行。对于丈夫的思念绵延于每一章节的缝隙里,穿衣服时,喝咖啡时,于意识流间倾泻而出。弗雷德在45岁的时候因心脏病猝逝,一年后帕蒂•史密斯的哥哥也意外去世,这对她的打击是巨大的。在好友艾伦•金斯伯格劝说下,帕蒂•史密斯从底特律搬到了纽约,才得以继续她的音乐和创作事业。
Patti Smith and Fred "Sonic" Smith
书的开头是从一家离帕蒂•史密斯住处不远的咖啡店Ino Café 开始的,不远行时,这里就是史密斯的日常:起床后裹上大衣步行来这里,坐在固定的位子上,店员自动送上她的黑咖啡、焦吐司和橄榄油,摊开Moleskin笔记本,或发呆或做梦或随手记下几句涌上心头的句子。书的最后,史密斯像往常一样走到Ino Café ,门关着,但是她看到了老板Jason在里面,她敲了敲窗户,Jason打开了门对她说,幸好你来了,让我为你最后煮一次咖啡。史密斯没有问咖啡店关门的原因,她在书中说,问或不问,对于结果都不会又什么影响了。她问Jason,他们会怎么处理她常坐的桌椅。当天晚上,Jason把这套桌椅搬到了她的住处。书的封面,就是史密斯在Ino Café拍的,可见这间咖啡店对她的非凡意义。
如果你是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那不妨借着看这本书跟着这位“超级文艺女青年”走访一下伦敦、德国、日本、摩洛哥的咖啡馆、看看她常住的酒店、跟随她到逝去的文人的坟墓前送上一束花。 如果你是咖啡瘾君子,那肯定会对史密斯到日本四处寻找咖啡店的经历很有共鸣;如果你是美国自白派诗歌的拥趸者,那会对天才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的死扼腕叹息;如果你热爱村上春树或是芥川龙之介,那一定要看看史密斯独特的追星经历。
书中除了这些具象的描述,还有很多的文字都是有关史密斯的梦境或是半梦半醒之间的普鲁斯特般的呓语。我向来对诗人写的文章充满了敬畏般的远离,因为写大段的文字显然不是他们的强项。不过,短小精悍的句子和碎片化的叙述也别有一番味道。比如这一段:
“We want things we cannot have. We seek to reclaim a certain moment, sound, sensation. I want to hear my mother’s voice. I want to see my children as children. Hands small, feet swift. Everything changes. Boy grown, father dead, daughter taller than me, weeping from a bad dream. Please stay forever, I say to the thing I know. Don’t go, don’t grow.
《纽约时报》书评说,如果说《只是孩子》是记录年轻人开始走上艺术家道路的心路历程,那么《M列车》就像从车的后视镜回看过去。那就不妨跟着帕蒂•史密斯的脚步,到她人生停靠的各站去感受一下吧。
微信公众号:pageturner_charlotte
You are what you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