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简单、常用。是不是觉得没什么问题啦?
现在我就来说说我脑子里的疑问,或许会让很多人的小心脏掀起波澜!
第一这句话的出处是在《为政篇》,可是有几个是把它当作为政的逻辑道理来解的,好像不太多吧,至少我自己目前是很少见到的!
第二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真的明白了因果关系是怎样的了吗?
现在我从第一点开始谈谈自己的想法,既然是为政篇的一个章节,那么这里的“故”字就不是指的旧知识,何况知识也没有新旧的说法,只有被验证以后的对错的知识,所以就这一点就不合适!这个“故”应该指的是曾经过的事情为主,比如曾经处理的政务,国家发生过的事情!
接下来这个“新”就更简单了,就是与“故”相对的当下或者未来的情况,这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经常说的“以史为鉴”,大概也就是这么个意思!
但是后面为什么又说“可以为师矣”呢?我们都知道,这半句话是前半句的果,基本逻辑关系很明显,无论是谁解释他,也不能给人家棒打鸳鸯了!
这半句的重点在于对解释“师”字,既然是为政篇,那么这个“师”字就不能理解为老师,因为凑不上去啊。
我们都知道这个“师”字有行政区域的说法,有军队的说法,有老师的说法,还有长和首领的说法等等!当然这里我认可它是名词为前提来说的。我自己是更倾向于“长和首领”的这个说法,第一,因为是为政篇,第二,因为儒家是伦理学说为主,主要针对人的言行内外的!更重要的是如此解释的通顺,而且又合于为政篇的主题立场!
当然了,把它归类于为政篇的是古人,而且不是孔子本人,也因为历史因素,同样不一定是原来成书时的分篇了,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们已经无从考量,只能按照大众认可的归类先解释着!
其实无论归类于何篇,你要是把道理逻辑凝炼出来了,那么就与为政或者为学的关系没那么重要了,可是很多人并做不到!
其实它的逻辑是很简单的,就是借助经验灵活应变的考虑当下问题,但是也不能死板,要学会举一反三或者更多,故和新的区别也在这一点了,逻辑可能相同,但是局部细微之处还是有所不同!只有如此你才能很好的做好事情,才能见微知著,才能防患于未然,因此才能作为一地之长,才能让你管辖之下的子民有好的日子!
其实这里面有事物发展是循循渐进的逻辑这层表达,曾经发生过的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处理的,这个过程的思考和总结可以让智者对此刻和未来没发生的事情做一个可能性的判断,这个被判断的结果可能就是这句话说的“新”字!
当然了有些人非把它解释成学习知识的那一方面,那也是按照字面意思可以解释的通的,论到极致处,逻辑道理也是差不多的,可毕竟是为政篇。如果你是第一个解释这个的人,你就会影响到后世对一个字词意思的定位,所以,还是把经典靠近本来面目更好,即便是其中的相!
也只有了解说此句话时的语境才可以更好的理解背后的逻辑,因此我觉得这句话还是用为政来说明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