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铨著《老舍和他的作品》,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篇幅不长,一日可读毕。研究理据来源于查阅伦敦东方图书馆、斯坦福大学现代中国图书馆等权威史藏,和各路调查,并以作品佐证,时间跨度在1939年12月落笔。导演是铁粉,说偶像与赵青阁关系无从考证,是道路传闻。导演也冷静客观,说老舍自述的部分回忆不尽真实,时故意夸张,时过分谦虚。
胡金铨是老北京人,称不喝豆汁儿就没有资格谈论老舍,特别能够理解老舍的自我注解“散淡的人”,在书里多次强调老舍是一个从穷苦阶层长出的“北京怂人”。胡金铨对这个散淡很欣赏,也说自己不理“思想性”,只求好吃,从不问营养。怂人一面左中右不靠,一面对国破山河痛心疾首,矛盾往复中与梁实秋笔战,可檄文啰嗦回避,文艺笔触,不及鲁迅斗争勇猛。
老舍作品里大都是小市民,胡金铨解释老舍也具备了北京小市民的特点:本分、窝囊、有正义感,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在适当情形下也帮助别人。做事任劳任怨,但无进取心。以为幽默风趣的老舍如上达观淡然,最后自尽太平湖。胡金铨在第2章摘录了老舍《拳神后记》对幼年的描述——在精神状态上,我是一个抑郁寡欢的孩子,因为刚一懂得点事便知道愁吃愁喝。后来舒乙回忆,8月23日前几日,父亲说,欧洲历史上的“文化革命”实际上是对文化和文物的大破坏。他预感到又要死人,特别是烈性的人和清白的人。
怂人庆春在一辈子时局动荡中被命运推挪,为文艺笔耕百忙,可能最后确感“获麟”绝丧,也可能像自己所说的“松懈、肮脏、懦弱的流亡”。小说里的幽默悲悯丛生。
哪里真有全无“使命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