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老戏骨都有谁,那一定有这个怪老头的名字,他叫金士杰。
是一个从猪圈里走出来的殿堂级表演大师,和他的一生同样传奇的,是他的秉性。可以说,他是如今演艺圈,犹如清流般的存在。
在他的前半生里,他一贫如洗,蹭剩饭,穿旧衣,不用手机不开车,始终过着“原始人”的生活,别人越习惯什么,他越不习惯什么。
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持着自己的这些小怪癖,出世一辈子,可临老了,他却积极参与无数影片的拍摄,频繁地出现在他一度看不上的带着商业气质的影片中。
这样的改变,源于一个“穷”字,也源于他“不再是一个人”的认知,他的身后,有年轻的娇妻,年幼的儿女,以及,年迈的父母。
01、文艺青年
金士杰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就在他出生的两年前,父亲才退役举家搬迁到台湾屏东的一个名为眷村的村子。
而这个眷村,在金士杰的话里,是一个生活着没有祖坟的族群,他们没有根,像是带着与生俱来的一种悲剧,这种悲剧感,一直浸染着金士杰的思想,让他从骨子里,透着一种悲观。
但这个村子,却像一个自由的造梦园,南腔北调的口音,天南海北的故事,和漫无边际的自由,充斥着金士杰的童年。
他跟很多孩子一样,可以光着脚,在田里,海边,肆意地奔跑,也可以在海边,岩石上,甚至乱葬岗上,捧着郑愁予的诗、克尔凯郭尔的日记以及各式各样的社科人文书籍,默默体味 不一样的孤独和文艺小少年的执拗。
“哲学的、文艺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我全都爱看,全都涉猎。年轻时还有段时间差点想出家”。
年幼的时候,金士杰曾经溺水,受到惊吓后的那种对生死的惧怕,带着一定的穿透力,让他对这个世界,有许多异于常人的理解。
小的时候开始,他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怪癖”和不合群,满身的喜剧因子,更是让他成为学校有名的“小丑”。
即便年纪仍小,可他却总是试图跟世俗作斗争,比如说,别的小孩新年都穿新衣服,可他却觉得这种行为很刻意,内心十分抵触。
这样的习惯,延续了一辈子,他捡别人的旧衣服捡了一辈子,总觉得旧衣服有“人味儿”。
15岁那年,为了逃避联考(类似于高考),他索性直接报考了屏东的一个农专畜牧学校,省掉了不少气力的同时,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徜徉在自己天马行空的斑斓少年时光里。
这些时光里,他总想着要说个故事,写个故事。
而这时候,台湾话剧界,还在等着他长大,等着他的到来,而金士杰自己大概还没有只身闯天下的勇气,尤其是,他对戏剧和表演,仍然一窍不通的这些时候。
农专毕业后,到了服兵役的年纪,他顺着自己的年龄轨迹,一一地往前走,唯一不变的是他还在竭力阅读。
退役后,金士杰去了一个畜牧场,从兽医,变成了养猪的,从喂食、清洁,到配种、绝育,甚至是目睹了拥有着鲜活生命力的猪群就这么浩浩荡荡地赶赴屠宰场,他放弃了。
不管不顾地只身到台北追梦,去之前,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02、兰陵剧坊
1978年,只身来到台北的金士杰已经27岁了。
而他成为“北漂”的一员之后,一边卖苦力,一边攒梦想,搬沙发,铺地毯,装窗帘,有什么活儿就干什么活儿,生活过的艰苦,却满足。
他曾经在自己的剧集里自述
“闷热的仓库里搬货、点货,晚上睡在还有其他人等的宿舍里,下班时间他们拌嘴、打牌、喝酒、看电视,我不理人不管事,白纸摊开写我的。”
他的“第一个孩子”《演出》,就是这么前前后后折腾了10个月才出来的。
对于他在宿舍这种几乎已经入定的折腾方式,曾有工友对他惊呼:“金!我出去三个钟头,你竟然连姿势都没有变!”
是不是真的没有变,金士杰没印象了,但他记得,他本可以做些稍微轻松的脑力工作,可他却执拗地认为:不能让别的事情,占据自己的脑子。
尤其是那个时候,台湾的文艺界极度贫瘠,滋生了金士杰心中的意难平。
“台湾的小说完全不输于世界,为什么电影、戏剧这么差?不能等了,我们自己干。”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空有满腔热情和导演梦,金士杰也只能稍作妥协,到一些剧团演出。
同一年,他接收了当时全台湾的第一个小剧场——耕莘实验剧团。
随后,他开始招兵买马,卓明、杜可风、李立群、顾宝明等人就是这么汇集起来的,甚至为了让戏剧表演更好,他将刚回国的吴静吉找了回来给他们排戏,练习,放松,这戏一排,就是长达一年半的时间。
1980年,耕莘实验剧团在一场活动中,取“兰陵王入阵曲”之意,将剧团正式更名为兰陵剧坊。
金士杰俨然成了这个最穷“丐帮剧团”的“丐帮帮主”。
正因为穷,金士杰会去打零工,做临时演员贴补剧团的开支,杨德昌的《恐怖分子》里,就有他的精彩演出。
同一年,兰陵剧团推出了许多作品,其中,就有让他们一举成名的《荷珠新配》。
《荷珠新配》是金士杰改编的作品,灵感来自于朋友拉他去看的京剧《荷珠配》,京剧里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模糊”让他极为触动,回来他就将故事进行了改编,写出了一个“陪酒小姐”和司机“骗中骗”的故事。
那时候,金士杰手抄着话剧的信息,带着人到学校走道上张贴宣传,最后陆陆续续,来了40多个观众,可这部话剧,却实实在在地让文艺界,影视界震了一震,联合报甚至为之刊登了两天特刊报导。
兰陵剧坊火了,掌声、赞誉,机会都是跟着来的。
他有了跟着著名默剧大师箱岛安学习的机会,学到了许多新技巧,创作了更多新的作品;
得到了文艺界的赏识,不久后开始跟著名导演赖声川有了合作,甚至,开始承接了一部分的学生教学工作。
此时,他自小的许多怪癖,也愈加张牙舞爪了起来。
首先是他到一名富有的作家朋友李昂家蹭剩饭菜,要求多多:不让特地留菜,不上桌,吃完就走,不用打招呼。
然后是他跟频繁邀请他参加婚宴的学生 “约法三章”:参加婚宴不随礼,吃完要打包剩饭菜。
蹭饭蹭到了朋友家里不算什么,蹭饭蹭到了婚宴上才是怪异,这样儿的事,也许也就只有金士杰这样的“怪老头”做的如鱼得水。
03、《暗恋桃花源》
2006年,袁泉、黄磊、谢娜、何炅、喻恩泰等人联合主演了一部话剧《暗恋桃花源》,此后,影视艺术行业,刮起了一阵怀旧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到这部话剧的创作发展故事。
1983年11月,话剧《暗恋桃花源》剧组在年轻戏剧导演赖声川自家客厅宣布成立。而在此之前,导演陈玉慧在艺术馆彩排《谢微笑》的时候,跟小学生的毕业典礼撞档了。
《谢微笑》是下午彩排,晚上首演,而学生典礼却是安插在这中间的两个小时,于是出现了彩排还没结束,学生已经坐在台下,而另一边,钢琴,讲桌都等着要搬上台。
两个活动撞到一起所造成的无序和混乱,经由李国修的讲述,传到了赖声川的耳朵里,于是才有了赖声川创作《暗恋桃花源》的灵感。
《暗恋桃花源》将故事设定为“戏中戏”,两个剧团争夺剧场的主题。
事实上,这部话剧的剧本出来后,若没有后续的二次的创作和表演,是不可能成为舞台剧永远无法被超越的经典的。
赖声川曾经这么形容这部话剧:
“当年参加创作的那一群人,都觉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怀孕的心情和喜悦,又像恋爱。我丢给演员一粒种子,演员们就去全心全意孵蛋了。”
他所创造的剧本,不过是一粒种子,真正将它孵出来的,是金士杰,丁乃竺,李立群,顾宝明等人。
1986年,《暗恋桃花源》在台北首映,金士杰扮演《暗恋》的男主角江滨柳,他在话剧的最后,即兴发挥,颤着声问的最后一句:“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成了这部话剧最经典的台词,也为“暗恋”的结局做了最好的概括。
金士杰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人,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总是落到细微处,他能够有这样的临场发挥,跟他自小的情感体验不无关系。
而这短短的一句,对于《暗恋桃花源》,无疑是画龙点睛的。
《暗恋桃花源》有多成功?
它以奇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观看效果,满足了台湾当时文艺界乃至人们的某种需求,并在混乱和干扰中,倒腾出一个乱中有序的秩序来。
台湾的那一段历史,太乱了,而《暗恋桃花源》的现实意义,是秩序二字。
也因此,在一众主创人员的努力下,《暗恋桃花源》成了舞台剧中不可超越的典范,更被称为赖声川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更是无数文艺青年的戏剧宝典。
而金士杰,用自己的《荷珠新配》,拉开了台湾现代剧的序幕,又用《暗恋桃花源》成就了他一生的巅峰。
所谓,铁打的江滨柳,流水的云之凡。
自首演后,《暗恋桃花源》被多次复排,改编,从舞台剧,到电影,女主云之凡却几经更换,从一开始的丁乃竺,到后来的林青霞,萧艾,而金士杰,始终都是江滨柳。
似乎江滨柳身上,有一个专属于金士杰的魔咒,以至于直到20年后的2006年纪念版里,才被尹昭德(台湾版)和黄磊(内地版)打破。
04、妻子叫我“爸爸”
可就算是这样深藏功与名的金士杰,却始终是个“穷”人。
他有着许多艺术家的怪癖(如同前文所说的),也视金钱为粪土,舞台的气质,是“不合群”,而他愿意为这样不合群的舞台保驾护航。
在中年之前,他一心扑在舞台艺术上,对影视剧,有无限的抵触,可有些改变,是悄悄发生的。
1997年,已经45岁的金士杰在一场名为《你和我和爱情之间》的话剧中,与一起参演,年长他6岁的单亲妈妈叶雯走到了一起。
恋爱十年,两人培养出了许多胜似夫妻的默契,但这场感情,却在2006年,因为叶雯跳海而告终。
金士杰曾经为她写了最后的一封情书,有句话特别触动:亲爱的叶雯,我是亲爱的金包。很替你高兴,终于解脱了。你不在我们身边的第二天早上,我起床,第一个念头是这个世界不甜了……
金士杰在他的人生里,一直都是悲观主义者,之所以抱持着不婚,不育的这些念头,都只是因为,他始终觉得,这个世界很糟糕,不能再带一个孩子到这世界来。
也许,这也是没有祖坟的那群眷村出来的人所共有的一种悲观主义。
后来,金士杰在国外坐了一趟云霄飞车,剧烈的失重感,周围人的尖叫声,从开始就在耳边,然后变成被抛下,再追赶上来的那种经历,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前半生。
学生涂谷萍就是在这种时候,闯进他的视线的。
恋爱后,女友涂谷萍甚至唤他为“爸爸”,这个称呼,一直到婚后也没改变 ,听起来怪异而又离经叛道,可金士杰却乐在其中,直言把她当孩子养。
2009年,两人结婚了,这一年,金士杰58岁,他的这位小娇妻,只有33岁。
两年后,涂谷萍生下了一对龙凤胎,金士杰沉睡的家庭责任感,随着孩子的哇哇叫声,突然就醒了,突然就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身份。
“赚一点”的念头在他从事表演近40年的时候,终于冒了出来。
于是,才有了更多观众看到的,他在无数影视剧中,大大小小地扮演各种角色的画面。
他曾经认为,金钱,婚姻,车子房子,孩子,这些都是世俗加给每个人的枷锁,而他拼了命地逃离,可如今,他却开始对世俗有了宽容和妥协。
金士杰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可他总是在演喜剧,半生都在逃离世俗,可最终也得回归到俗尘中,他浑身是戏,是口碑良药,有神演技,可最终也奈不过现实的磋磨。
从一个人穿旧衣,吃剩饭,出行踩脚踏车,不用手机,不接受影视剧,不爱社交,不爱客套,更不爱所谓的聚光灯,到现在被迫改掉这种种怪癖,开始以更开放的姿态,接受生命中必须发生的一切,而他甘之如饴。
我们自己呢?面对生命中必须发生的一切,是不是也能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