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时候,我总有个困惑:为什么我那么用功,却总考不过别人?
是我笨吗?我不服气!我又不傻。何况书上说高智商的人只是极数,大部分人智商差不多。
后来,我发现他们看书很快,一般考前能复习两三遍。我也很想像他们一样多看几遍,可我只能说:“臣妾做不到啊!”一个星期时间复习七八本书,还得把重点记往,我能看完一遍就不错了。
所以,不得不承认我得笨鸟先飞。可“笨鸟”因为懒,始终也没先飞起来。
最近看了莫提默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大学时让我纠结的这事儿又冒了出来。我突然有了顿悟:自己当时考不过别人,除懒惰、没有学习方法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我 不 会 读 书”!
“不会读书?开玩笑吧……”
“不可能!我们从小到大,不是一直在读书吗?”
“只要不是文盲,谁会说自己不会读书。”
抱歉,让大家误会了。我说的“会不会读书”,不只是能否看懂书上的文字,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能否根据需要做检视、分析和主题阅读的能力。
其实回头想想,这几个阅读层次,在学校时我们难道没学过吗?
也不尽然。我想以高中语文的阅读课为例,来看看书中所讲的分析阅读的几个层次的应用。
《孔雀东南飞》,大家都学过吧,我们就以它为例。
课文 分析阅读
一、介绍它的出处及文体 分类
二、通读全文,概括文意 谈些什么
三、划分段落层次 列举大纲
四、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 达成共识
事件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
五、思考这场悲剧的原因 抓主旨
六、你喜欢刘兰芝还是焦仲卿 批评
七、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采取行动
从这个对比不难看出,其实我们上学时学习课文就是在练习分析阅读,学习不同体裁的课文就是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
这是高中阶段,那大学阶段呢?写论文的过程不就是主题阅读嘛!
也就是说,在求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在阅读,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走上工作岗位后呢?不爱阅读的人便放弃了阅读;想阅读却不会阅读的人,便在那儿挣扎或收效甚微;而那些极少会阅读的人,便走在我们的前面,成为了生活中的佼佼者。
我就奇怪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明明都接受过阅读训练,可不同人的差别怎么那么大呢?
我想从学校和个人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一)学校教育
学校训练的阅读技巧很好,但大多以考试为目的,缺少课外延伸阅读的练习。因为老师讲的阅读方法只有在课外的自主阅读中不断练习与领悟,才能成为熟练的阅读高手。可喜的是我们的学校、老师、甚至家长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由于督促措施不到位或坚持不了,真正能自主高效阅读的学生只有少数。
(二)个人
我们自身没有阅读的主动性。
人是很善于偷懒的动物。真正高层次的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对于还没尝到高层次阅读带来的甜头的我们,只能在外面徘徊甚至放弃。只有对自己有高要求并把阅读当习惯去培养的人,才能慢慢修炼成正果!
也许有人会问,“学会读书”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而心智的成长停止,我们也就迈向了死亡。”
明白过来的小伙伴们,让我们现在就做一个主动阅读的人吧!谁不会的,可以参阅莫提默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当然你也可以读其它教你阅读方法的书,关键是你得身体力行去做。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我们的思想才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