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说,只要悲痛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都是可以好好珍惜的。
忘了是上初中还是高中时候知道的梁晓的声这句话,当时觉得是很正确的,至少让少不更事的我觉得自己心里有再多委屈也都不是事儿。因为始终觉得难过的事就是那么一阵儿,过去了就没事了。
后来发现自己想的错了,因为读了《活着》,认识了富贵,我才明白原来悲伤或者幸福,其根本不在于苦难本身,而是在于自己。有的人虽一生坎坷,历经苦难,却依然自得其乐,开心知足,活的精彩;有的人出生就躺在蜜罐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却不懂珍惜,挥霍无度,永不知足。
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活着》的时候,觉得它应该是本很严肃的说书,至少看起来会让人心情沉重吧,毕竟要是问大多数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活着意味着什么,可能很多人回答不上来,就像我,你问我我也回答不上来。但不知为什么,我总是会读着读着被逗笑,至少在富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兵之前,有几个细节让我想笑,比如富贵的爹如何上大号蹲茅房,农村人如何谈情说爱,有些人如何偷情,比如富贵败光了家产,如何又在炮火纷飞中存活下来等等。作者的语言文字将原本严肃的事用诙谐的文字表达出来,让平时不喜欢听别人爆粗口讲脏话的我,觉得这里面少了“奶奶的”、“他娘的”这些话反而没了味道。
德国《纽伦堡日报》称余华的作品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魅力,我觉得《活着》这部作品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说服力,藏在它的字里行间,藏在对现实的细致描写,藏在富贵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当中。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乱、饥饿和贫穷,也很少有人经历像富贵这样的波折动荡的人生,有时候又有点可悲。年轻时不懂事,叛逆挥霍,命运捉弄,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最难以承受的怕是亲人的相继离去,到生命的最后与一头老牛为伴。
在我们这些外人看来,富贵的命运是悲惨的,苦难一个接着一个。可在作者笔下的富贵眼中,他的一生是充满幸福的。他对她的妻子很满意,觉得她是好妻子,他的儿子很懂事听话,女儿也很孝顺,甚至女婿二喜也是个好女婿。他拥有的都是这样的美好,拥有的时候很满足,也是快乐的;失去了也能够笑着走下去。
一部作品最大的成功,可能不是要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多么恢宏的篇幅,也不是要拿多少奖项,而是能够对读者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或者感情,将不论多么深奥的道理或哲理用最简单最质朴的文字表达出来,育人于无形,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活着》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这本书的序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同样地,富贵的一生是否幸福,我们无权评说。因为至少在他自己讲述他的经历时并没有觉得悲惨,反而是幸福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一种捉弄,或许现实中有,也或许不存在。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样的经历,不是所有人都有承受这些的能力,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将这些向别人娓娓道来。
哪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点事,总会有不顺的时候,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