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绝大多数考入大学的新生们,不论是进入了一本、二本、还是三本院校,都会庆幸自己是挤过了“独木桥”的胜利者。其中,很多人也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自己已经是超过半数以上同龄人的大学生了,未来拥有一个“钱”途光明的人生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然而现实真能得偿所愿吗?先来看一项数据。据汇丰银行统计,目前90后人均负债超过12万元,很多人每月已经不是月光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还得起欠款的问题了。与此同时,很多人发现,虽然2016年本科毕业生月收入2005增长了2倍,但一碗牛肉面的价格增长了4倍,北京五环外两室一厅的租金增长了5倍,新房开盘价增长了12倍,收入增长的速度远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想要提升自己,更快的增加收入?谈何容易。从升职加薪、赚钱能力的角度看,“市场”给出的反馈说明,多数人并不比师兄师姐、父辈们优秀多少。而这种情况下,远超过自己收入水平消费的结果就是,经历了短暂的兴奋和优越感之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接下来只能进入漫长的还贷期,不但不能持续过上想要的生活,而且仅利息这一项,就要让自己多奋斗几年。
当然,消费观念的问题不是今天要讨论的重点。这篇文章主要从想要过上好生活,提高收入才是硬道理的角度进行讨论。
作为刚入学的大学生,在反思90后师兄师姐们前车之鉴的同时,应当改进自己的发展策略,让自己在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后,获得更强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同时,这里也从学业规划的角度,给出一些建议。
应该说,当代年轻人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经过了建国以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迎来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综合国力已处于世界前列,很多行业都产生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比于2000年左右,只有计算机、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火热,让人能够明显感觉到高速发展的潜力。如今人们随口就能举出许多有潜力的产业,比如芯片、人工智能、VRAR、电动汽车、新能源、大飞机等。
而作为个人,在快速上升的行业里更容易获得大发展。即使只是一个普通打工者,也容易取得更多回报。因此提早布局,学好知识,尽可能向未来的风口行业靠拢,然后等待风刮起,将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人一生的黄金30年里,通常会遇到2、3个风口,只要抓住一个你就很可能翻身致富。
行业选择方面,新兴的潜力行业,比如芯片、人工智能、VRAR、大飞机等;已经火起来的新兴朝阳行业,比如电商、计算机、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电动汽车、新媒体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还有许多长期向好的传统行业也非常不错,比如金融、通信(5G)、教育、医疗、电力等。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现实情况中,1)大的行业方向会细分出很多具体的岗位,也会衍生出许多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的相关岗位。虽然同属于一个行业,上下游岗位工作的待遇差别巨大,比如汽车行业里整车企业赚钱而零部件企业不赚钱,电力行业里供电局赚钱而设备商不赚钱等。2)人们在求职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受到机遇的影响。人们往往是接触到了某个工作,觉得还行,就继续干下去了。而没有再多收集一些信息,导致可能错过更好的机会。
另外,如果选择了传统行业,则要注意不要为了过于求稳,而忽视了考虑该工作的社会价值。避免选择一些当前看似稳定、成熟,而有可能在工作后的某一年遭受失业风险的工作。比如随着ETC的兴起,高速高速收费站被大量取消;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工厂里许多重复性大、技术含量低的岗位被机械臂替代;钢铁、煤炭行业面临去产能的国家调控等。
不过,也不要因为害怕选错而过于担心。这里推荐一个选择方向的好方法——选择你所喜欢的行业。学业规划提倡,所学与所长、所爱保持统一,即尽量确保你所学的专业和你自身的优势、自己的爱好相一致。这样你更容易打造出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你也更容易在自身领域深入扎根,即使遇到严重的挫折也更容易坚持。而且360行,哪一行都能挣到钱,只要你足够喜欢,在该行业持续深耕,做到高水平,你都会有不错的生活。
最后,还要提醒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们,从步入大学校门的一刻起,你们就已经面临着个人角色的新转变,要开始学会独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应当尽早对未来建立清晰的认识,在重大发展方向上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努力学习、实践,提高自身技能,学到以后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真本事!
毕竟到了就业的那一天,自己是拥有高技能的人才,还是只有一纸文凭的庸才,是糊弄不了市场的,你能否凭借自身能力创造出更大价值从而取得更多回报,只有自己能最真切的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