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乌鞘岭
2025年8月10日,本次暑期“行走的思政课培训”接近尾声,大巴在连霍高速上疾驰向东返回,窗外景致如长卷缓缓展开,然后向后退去。从张掖出发,过武威,经古浪,祁连山的脊梁始终在右前方蜿蜒相随。山色由青黛渐转为土黄,植被悄然减弱,待到天祝县境内,眼前竟豁然开朗——群山如巨兽匍匐,披着草绒编织的薄毯,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没有嶙峋怪石,没有葱郁林木,唯有浑厚山体托着云冠,在蓝天下展露着原始的苍茫之美。
穿过长达七公里的乌鞘岭隧道,仿佛穿越时空甬道,出口处天光乍泄,我们毅然弃车登岭,海拔三千余米的寒风吹散暑气,竟让人打了个激灵,能穿的衣服、防晒服、半袖、袖套全裹身上,依然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瞭望汉明长城遗址的残垣若隐若现,岭上四野开阔,群峦俯首,一条条公路如银带缠绕山间。
啊!乌鞘岭!此刻我才真正读懂初中地理老师那句叮嘱的份量。这里是地理教科书上的铅字跃入现实的圣殿——青藏、黄土与内蒙古三大高原在此相拥,河西走廊咽喉锁钥在此卡守,古丝绸之路的驼铃曾在此回荡,霍去病的铁骑曾在此卷起烟尘,张骞、玄奘、左公都曾在此歇脚,分水岭在此划开内外流域,东亚季风在此耗尽最后一丝水汽,干旱与半干旱的界限在此蜿蜒,中国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过渡在此完成!
山风猎猎,吹动经幡飞舞。远处祁连雪山反射着银光,脚下草甸开着细碎的野花,一群群牦牛、绵羊慢悠悠地啃食牧草,脖颈铜铃叮当作响。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四周群山环绕,高峻巍峨,山脚可见连霍高速与兰新铁路如双龙并进,在现代交通动脉旁,明代烽火台依然倔强地屹立着。
忽然想起八十年代初地理老师当年所言:“甘肃陇东乌鞘岭是中国地理的活教案,是个重要的地理标志。”而今亲临,方知此言不虚。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自然造化的神秀,每一缕西风都夹杂着千年历史的西域气息。作为中原与西域的分界,它见证过无数商旅驼队、使节将士的悲欢离合;作为气候分界线,它默默承受着东南季风最后的湿润眼泪。
登高望远,整个乌鞘岭高山草甸团卧在四周群山中,山岚渐起,山风强劲,远峰如黛,新修的高速铁路临空飞驾,与古长城遗址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我们静立岭上,听红旗猎猎,任寒风灌满衣襟,仿佛听见了大地脉搏的跳动。
下山回望,乌鞘岭在层云中化作巨大怪兽,如踞龙伏虎守护着河西走廊。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实则蕴藏着最为丰饶的地理密码和历史记忆。啊!乌鞘岭!你不是终点,而是通往辽阔西域永恒门户的起点,不是荒芜,而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诠释着天地大美。
2025年8月26日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