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报名DISC课程的时候就看到了C班,当时并没有特别的关注社群运营这个主题,看了往年的包班课之后,一心只想着今年的包班课有没有一些机会学习大咖版权课做拓宽。及至年底前后因为想学习几个主题又没时间参加线下课,于是报名了2门线上训练营扎实的体验了一把,参加DISC线下课又体验了课前课后翻转课堂。
年后紧接着因为疫情,部门培训方向和安排立马急转调整。虽然目前只是做了几场和疫情以及当期业绩调整方向相关的直播培训,但是在考虑上半年的线下培训何去何从的时候忽然觉的社群的模式或许可用,如果是为了解决当期培训问题,那会是一个很好的搭配补充方案,但是直觉觉的社群的运用或许不止于此,公司日常线下培训效果不显著并不能落地到行为更不用绩效上;部分常规培训因为人员分散集中培训要么耗费精力,要么周期间隔过长,开展及时度和覆盖面都很有限;项目类培训也往往开始于上课,止于上课,虽然尝试过分两期走,中间加入一些作业和PK的模式,虽然花样多了一些,但是还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对培训的最终效果有所改变。
原谅我之前看ABC海报的时候都没仔细看C班课程讲的是啥,忽然有一天看见天野在群里发课程海报,忽然就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要找的吗,立马报,马上报,果断加入。
两天的课程基本完整的听完,感谢牛范团队的倾囊相授,最直观的感觉是牛范团队以非常C非常扎实的行动在这条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分享给我们了太多的干货,既有理论框架也有实战细节,真是相当之喜爱,妥妥路转粉,同时为自己以往专研一件事情有点飘忽,纵深程度不够感到汗颜。
目前的想法是后续的培训课程年度项目类的可以尝试线下培训+线上运营周期+线下PK赛,日常部分常规培训可以转化为线上培训+线上运营,做一些短平快,成体系的轻量级规范化项目。
说回整个课程,课程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知识点是:
设计理念: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沿逻辑走下去。
社群是由人组成的,一个人对社群有粘性、愿投入、融入氛围、参与行为、有一致的目标,这些都是基于人的人性和情感出发的,而人性和情感是有波动的,因此社群的设计一开始就应该依据项目的人群、时长、群体特点、职业特点、项目方要求等,预测项目不同阶段学员可能会产生的情绪变化情绪曲线,如何激发正向的曲线,如何用适当的活动设计调动情绪调整和扭转负向的情绪曲线。
设计框架:四线一中心
以学员的情感曲线和诉求为基础,关注学员的体验,加入能提升体验感的故事线,设计能提升参与积极度的游戏化任务线,最终保证学员的多样化输出,让学员在项目中的情感需求、趣味度、成就感、成长结果都有所收获。
三个故事线的设计的分享,让我非常直观的体验了一把整个设计心路,从理论到实操上忽然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也感谢牛范分享的案例,以及案例里的详细资料,在初期,很多东西甚至都可以直接拿来借鉴甚至稍加调整就可以用到一些项目中。
六脉神剑
好的设计离不开好的运营,扎实的行动才能做的长久。
线下培训的之前的运营线是很短的,会涉及到六脉中的三脉规划+系统+激励,加上线上运营的话,当然老三脉要update一下体系,加入一些新的做法和思路以外,还有新三脉需要学习使用小群效应+数据驱动+工具使用。
数据驱动运营
数据驱动运营这话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说句实话,这是线下培训的软肋。数据分析需要和具体的活动行为、结果相对应,才能发挥数据的作用,最主要的两点:1.数据收集的维度要细致、全面,可以从参与维度、学习维度、运营维度、社群整体数据维度来去关注和抓取数据;2.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时刻调整我们的活动设计和运营行为,所以数据需要时刻紧盯和复盘。抓住学员每一个阶段的细微变化,想尽办法调整学员行为向着目标方向移动,一步步推进,才能最终达到好的效果。当然前提是一开始就要非常清楚知道一些常规维度指标是什么、目标是什么,预期设置清楚,才能更清晰的迈进。
这次C3的课程其实到现在,我也只能说只消化了部分,牛范团队已经完成了告诉你怎么做,做给你你看的环节,后续的自己做做看环节还需要持续的内化,快速的用起来,这是我的第一篇复盘,但是我相信绝不会是唯一一篇,在实践中复盘,在实践中成长。
附上其中一份导图,每学习一次就会有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