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农夫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农夫,她每天的愿望就是从鹅笼里捡一个鹅蛋当早餐。有一天,他竟然在鹅笼里发现了一个金蛋。一开始,他不确定就拿去让金匠看,金匠向他保证这是一个纯金铸成的蛋。于是,这个农夫就卖了这个金蛋,获得了不少钱。第二天清晨,他赶到鹅笼里看,那里居然又放着一个金蛋。这样的情况依然持续了很多天。
可是这个农夫是个贪婪的人,他开始痛恨这个鹅为什么不会说话,告诉他怎么制造的金蛋,这样他就可以自己制造金蛋了;也渐渐不满足于每天只有一个金蛋,怨恨这只鹅懒惰,认为每天至少应该给他下2个金蛋。他的怒火越来越大,最后,贪婪和怨恨淹没了理智,他一把鹅从笼子里揪出来,杀死了鹅,剖开了鹅的肚子,可是鹅肚子里什么也没有。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了鹅,也再也没有了鹅蛋。
这是书里给讲的一个小故事。故事里的鹅就代表我们存的钱,我们把钱存起来理财,获得的利息就是“金蛋”。如果我们把每个月的工资存起来一部分养鹅,并且不断地学习理财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财能力,就可以一直能收获“金蛋”。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实际上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自己,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断的追求更时尚、新款的衣服、包包和鞋子;今天去这聚餐,明天去那逛街;不断更新自己的电子产品;看到喜欢的东西有点钱就买,不管有用没用、适不适合。
尤其是现在网络购物的发达,网上支付的便捷,使得购物随时随地,花钱不痛不痒。看到同龄人的手链好看,买;看到摆件漂亮,买;看到今年时兴的大衣,买;这个带了能发财,买;那个摆在家里能辟邪,买。月薪三千,买起东西来像月薪三万,月底只能吃辣条泡面。几年过去,除了收获了一堆无用的垃圾,其他啥也不剩,更可悲的是,家里竟然都找不到这堆垃圾的栖身地。
直到我开始学习理财,开始学着不做月光族,每个月发工资后,开始试着分配自己的花销,开始正式成为一个“养鹅专业户”。
一、始终记着“量入为出,延迟满足”
首先想要买的东西要在自己的实力范围内,不能因为攀比和羡慕,就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如果一个物品是自己很想要的又或者是必买不可的,那就设立一个“储蓄罐”,指定计划,每个月往里存一定的金额,能存够钱了再买。尤还记得为买“苹果”手机和iPad2卖肾的17岁高中生,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被欲望驱使,同情他也为他感到悲哀。
其实这一条最适合做孩子的理财启蒙,在孩子知道花钱买东西的时候就开始给他灌输这种管理和利用钱的思维,交给她做欲望和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也许就不会发生上面那样的事情了。
二、工资分配四部分
一部分年度必须花,比如房租房贷、水电、保险......一些必须的支出,指定年度计划,每个月存入。等到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拿出来;一部分养“鹅”,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把剩余的50%的比例拿来存起来,切记“养鹅的钱是不能动的”,我们要通过理财不断的让他下蛋;第三部分用于生活花销;第四部分用于其他用途,比如想买的东西、想去旅游或者用于以备不时之需。
且二三部分的顺序不能颠倒。先花再存和先定存再花的结果差距很大。
三、不买便宜的,不买贵的,只买对的
看过这样一个段子“我不舍得花399元买一件衣服,我在网上买了4件59.9元的;给我1000块钱,我不舍花,但是我在网上买了1个9.9元;2个19.9元;4个29.9元;5个39.9元......9.9元我觉着很便宜,19.9元我觉着还不贵,29.9我觉着还可以,39.9我觉着无所谓。”这是一个段子,也是我们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不舍得买贵的,买了一堆便宜的;贵的是割掉一块肉,便宜的是流点血,但细“血”横流。
其实我们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的消费观念。不管是贵的还是便宜的,我们都不多买,就买自己需要的,要那种买了就能用而且确实是能用的着的。
这本书改变了我,也希望我今天的文字能改变你的想法。祝每个人都能有一只自己的能下蛋的“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