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TA在微博里吐槽写微博由一开始还可以下得了笔到现在觉得写微博是一种折磨时,却有人在欣欣然地等待着立马拿到微博,期待看到这一次我究竟又在里面如何回应TA的微博,甚至有同学已经把写微博这事当成是“我们的故事”。
我,既忧之也喜之。之所以把“忧之”放在前面,是因为大部分同学还只是把写微博当作一次苦差事。于是,便出现一些不得不写的微博,甚至有同学干脆放弃写微博。
而喜之,是因为,一些同学在动笔之时,真心把我当做一位读者,向我叙述TA的喜怒哀乐,或评说大大小小的新闻,或向我推荐好看的影视书籍和好玩的游戏好笑的笑话……
显然,忧大过喜。如果现在我当众宣布,不用写微博啦!估计,我将会迎来这样的场面——鼓掌,欢呼。一个个都像脱离了苦海一样,仿佛重生了似的。
一个星期只写不少于140字的微博,就让一些同学愁眉苦脸,叫苦连天,直到上交微博之日还榨不出140字。所以,我忧的不仅是他们不交微博或乱凑字数应付性的微博,而忧的是,他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在他们看来,似乎不值得一写。
这个世界,分分秒秒孕育着新闻。新闻里的人、物、事,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你是很难做到“耳闻不听天下事”。所以,我们并不缺素材,而是缺少一种输出的能力。
但这种能力,不知何时?于他们而言,变得如此困难。也慢慢察觉,就写作这事,一届学生不如一届学生?他们,基本上人人都有一部手机,手机学习资源很多,但诱惑也多。所以,他们一般用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娱乐多多。
而之前的学生,虽有手机,但可供娱乐的APP没那么多。所以,能够静下心阅读的学生还是不少的。课桌上,经常看见有质量的书籍。现在,课桌上的课外书少了不少,且含金量高的书籍更少之又少。买回来上课的《红楼梦》,也没几个同学翻一翻,看着真是心疼。
所以说,阅读少了,理解能力跟不上去,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同身受也就少了。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阅读力没有得以提升,那么他的词汇量就不足以支撑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即便他想表达,他也就书写不出来。阅读并内化,才能快速输出。当然,快速输出之前,你还得持续性输出。否则,再多的阅读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