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毕业参学的地点在山东,有半数景点都在山上。我必须拖着臃肿的身躯上下奔波,几天时间下来,发现登山这件事其实和学佛多有相似之处。
首先是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
同学J法师,年纪和我相仿体力却比我好,每次登山总是一个箭步冲在前面三步跨做一步的登台阶,就像小说里的“梯云纵”功夫一样,可他这功夫顶多施展几十步,就会被我们正常登山的人追上。而我们到达山顶时,他还在山半腰喝水歇气。
用古德的话来形容的话,这就叫做“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龟兔赛跑的故事,说的就是这回事。
半途而废的小兔子,行动又敏捷又快速,象征着我们学佛的勇猛心;到达终点的大笨龟,则象征着长远心。
这勇猛心一发,觉得自己有本事,冲得快,跑得快,比那一头笨龟伶俐太多,根本看都看不上笨龟,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它认为睡一大觉起来,跳着走还比乌龟快,哪晓得一觉睡醒,乌龟已经爬到了终点。乌龟行动缓慢,慢慢爬,慢慢走,这象征学佛的长远心,学佛的坚持,象征了我们学佛要细水长流。
若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从薄地凡夫到调御丈夫要经历漫长的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这其中长远心一定是贯穿始终的角色,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讲求一个“善始善终”,然而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忘失了“长远心”,悟达受沉香之报,五祖演感沉沦之果,不就是因为在漫漫菩提道上丢了长远心吗?
长庆禅师坐破蒲团七个;赵州禅师八十犹行脚,梦参长老被劳动改造十八年,始终不屈不挠,这都是有长远心的典范。
我们凡夫一旦把长远心一丢,平常心立刻就没了,心的行相就开始不寂静,不寂静就会和烦恼相应。终点遥遥无期,当下又因为没了长远心和平常心而焦躁不安,很多人就在这种状态下开始饮鸩止渴,寻求名闻利养来滋润干涸的心灵,最终堕落三途,难有出期。
还有很多人虽然道心坚固勇猛精进,但因为没有长远心,恨不得一脚就踏到菩提坐上。
殊不知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都是无数劫熬出来的,佛经中有个故事,说佛陀见到了一只蚂蚁,对学生们说,这只蚂蚁修行了七世佛,还没有脱离蚂蚁身呢。我们想,两世佛之间距离的时间都要56亿年,七世佛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长了。这只蚂蚁修行了这么长时间还仍旧只是蚂蚁。可想而知,修行成佛需要多么长的时间了。
你贪多求快,就是愚痴,愚痴是烦恼,遇到他人烦恼现行时,你的烦恼遇到烦恼自然是愈演愈烈,于是就开始烦恼缠烦恼,无明撞无明。都说禅和子脾气大,症结就在于丢了长远心,内心的质地自然难以轻松柔软。
久而久之,刚开始的勇猛心、恭敬心、殷重心、柔软心就全都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躁动心、疲厌心。内心疲惫,外现就是躁动,活像一个炸药桶,谁都不敢招惹。
由此可见,我们学佛不仅要精进勇猛,更要有长远的打算,做长远的考虑,才不至于在刚开始就耗尽全力,在小事上失了分寸。要明白修行不是赌博,无法“毕其功于一役”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一呼一吸间,恒守正念;在一举一措时,立足长远。用这一份长远心过好正在流逝的每一个当下,登上每一个具体的阶梯,不要害怕等待,因为来日可期。
其次是贪恋风景,终将难登山顶
登崂山时,和J同学一样在半山腰歇脚的还有几个同学,他们驻足不是因为筋疲力尽,而是因为被半路的景色吸引,不愿离去。一直在半路拍照玩耍,等我们下山时才恋恋不舍的回去。
登山这种乘兴而来的事情,尽兴就好,不必非要登顶,学佛这种逃离苦海的事情,却万万不可抱有这种主意。
学佛讲求一个欣上厌下,欣,指令心欣慕功德之作意;厌,指厌背过患之作意。
所谓欣上,就是指欣求未得到的境界,厌下,则是指了知现状的种种过患,超越现状。
凡夫已经得到的境界,是无明至老死的虚妄流转门,未得应得的境界,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灭的真实还灭门,全体佛法,实不外为流转还灭律的多方开展。
无论是凡夫还是圣人,都要努力作意欣上厌下。
凡夫不懂得欣上厌下,就会沉溺与欲爱的快乐之中,丝毫察觉不到自己陷入了一片苦海。
佛说有欲皆苦,欲爱之乐其实是欲望释放和满足后暂时解脱感, 好比我登山时流了很多汗口渴了,口渴是一种欲苦,此时一瓶红牛灌入喉咙,口渴之苦就暂时解决了,所以我会感到一种快乐。但假如没有口渴这种苦,单单是喝红牛这个行为本身,是不能带来快乐的。
也就是说,欲乐只是伴随着欲望之苦而产生的事物,苦比乐更为根本。
不明白这一点,对目前身处的欲界只有欣没有厌,就会成为永远飘零在苦海之中。
圣人不懂得欣上厌下,就会沉浸在法爱之中而顶堕。
所谓顶堕,是指自顶位堕落。又作顶退。原指声闻四善根位之中,自第二顶善根位退堕而生于恶道。
然大乘佛教中,顶堕一词的内涵又演变成了“菩萨因为贪着法爱而堕于声闻或独觉地”。
《大般若经》卷三十六:尔时,舍利子问善现(即“须菩提”)言:“云何名为菩萨顶堕?”善现答言:“若诸菩萨无方便善巧而行六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住三解脱门,堕于声闻或独觉地,不入菩萨正性离生,如是名为菩萨顶堕,即此顶堕亦名为生(于法性生疏之义)。”时,舍利子即复问言:“何缘菩萨顶堕名生?”善现答言:“生谓法爱,若诸菩萨顺道法爱,说名为生。”
我从崂山下来后,和那些同学说,继续停在原地,你只能围着眼前的小溪打转,登上山顶,才能眺望到远方的大海。
这些内陆长大的旱鸭子们一听,赶紧上山看海了,只留了J同学大喊脚抽筋,和我们一起原路返回。
正如古德所言,学佛要明白目标,厘清路径,直路直走,莫被林中枝叶勾刺挂住。大丈夫直入虎山,直取兽王,不被中途鸡鸭狗鹅耽误。
这样才能得遂所愿,不负学佛之初心。
法爱又有二种:一小机之爱涅槃者及菩萨未断法执而爱善者,此法爱必当断之。二如来之大悲,亦云法爱,是无上之真爱也
再者就是都进难退易
隔天登另一座山时,我和J同学说,这座山不高,你今天慢点走,一定能坚持到山顶的。
可就在即将登顶时,J同学又开始大呼小叫不行了,找了一个亭子坐下歇息。
我走过去一把拉起他,生拉硬拽的把他拖上了山顶后才放他休息,还有几个同学在一起敲了几下退堂鼓后,就一起下山吃雪糕了。
事后说;“我其实也不是上不去,咬咬牙就行,我就是不想太累了”,我说:出来玩不累一点,怎么酣畅淋漓呢?J君直呼有理。
人处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总是会把困难和危险的信号放大,确保自己不立于危墙之下,一直处于不败之地。在你想放弃的时候,其实你往往还可以再坚持会,这时候千万不能打退堂鼓,无论前路多么险峻,无论你此时多么筋疲力尽,眼前的那一步总是能迈出去的,除非你已经倒下。
迈与不迈,全在一心。
此时需谨记:迈一步高一步,移步换景,前方所见景象都为前所未有的。为了把未知的更多的景象纳入眼底、就要把自己此时的杂念踩在脚下。杂念越多,犹疑越多,无用的内耗就越多。
你只管低头弯腰,四肢并用,把目光聚敛到眼前所要攀登上去的路上,目不斜视,心不旁骛,无暇他顾,只一心一意地攀登。直到“山登决顶我为峰”的那一刻。
爬山如此,学佛亦然,都要在一次次的声嘶力竭中突破舒适圈,拓宽境界的边界。
当自力难以为继时,皆可寻求他力
登泰山时我感冒了,体力实在不济。但又非常想体会一把“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于是就坐缆车上了泰山。和我一起的还有几个年纪大身体弱的师父,最终我们都登上了玉皇顶,圆了自己来之前的泰山梦。
就旅游的体验和观感来说,坐缆车是一件很煞风景的事情,不仅丢失了锻炼的机会,更和沿途的美景擦肩而过,坐在缆车上往下看,白茫茫绿油油一片,啥都没有。和大家一起坐缆车下山时我内心还是很失落的,但对于自己难以为继的人来说,却也不失为一个“方便法门”,毕竟我们最后还是实现了最初“一览众山小”的憧憬。
学佛也是一样的,很多年老之人,心力疲惫,此时再让他一步一个楼梯从头学起,已经不现实了。
坐上念佛求往生这条直达解脱的“缆车”,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没必要一定要逞强。
可心力旺盛的人却也开始念佛等死,画风就很诡异了。虽说念佛法门三根普被不分老幼,但也不妨碍你剩下时间学习些教理,积累些功德,为往生极乐攒着资粮。
一天到晚除了念佛什么都不做只等着阿弥陀佛来接引的人,就像坐缆车上山的健康小伙子一样,都是喜欢惯着自己的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