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团队中新来了不少小伙伴,有一些工作要交接出去了,所以最近的工作中有了更多在工作交接和辅导方面的投入,又有了不少感触。
虽然之前也有过许多类似的工作,但是总是感觉不是很成功,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不能因材施教。我之前的方法相对简单粗暴:先确定目标并提供最基本的资源,然后放手让被辅导者按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协助解决过程之中的问题。随着工作的开展,目标的达成,被辅导者自然就成长起来了。这个方法对于有一定基础、动手能力强的人还是比较有效的,能够保证工作的自主性,并给予足够的成就感;不过,对于基础和动手能力偏弱的人而言,基本就是‘噩梦’,因为他们会要经受太多的恐惧和打击,对于我而言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而且未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于是,我开始琢磨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的效果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在参照了几个公式之后,我得到了属于我的答案:学习效果=意愿×方法×时间。即学习的效果由学习的意愿、方法和用于学习的时间来决定。在这三个因素中,方法和时间更具备过程属性,换而言之,就是只要有一定的投入就会有相应的产出;而意愿则更具备结果特性,即与投入不相关。同时如果说“方法”和“时间”是从 0分到100分计算的话,“意愿”则可以从-100分到+100分计算。如果一个人带着负面和消极的意愿学习,那效果可能是复制。
回到之前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人,在方法上面更占优势,这样投入了相同的时间,会得到更好的结果(或者得到相同的结果,需要更少的时间)。因此,在初始意愿相同的条件下,他们会更快的从学习之中得到正反馈,从而加强他们的意愿;同样,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人(比如:孩子)就容易受到更多的打击,失去自信,甚至自卑,最后导致意愿的急剧下降。因此,对于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人,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而不是教授方法。如果说我之前的辅导方法是“问题驱动”,那现在应该采用“行为驱动”的方式,大致方法如下:
1、通过交流,了解他们曾经成功的经验,帮助他们总结适合他们的获得成功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新的领域和环境之中进行使用;
2、及时对于他们进行的勇敢的尝试,也就是积极的行为,给予鼓励;
3、建立他们的行为与取得的成果/进步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信心;
4、逐步帮助他们优化方法,提升效率更提升信心。
辅导,有点难~
第27篇(27/1000),2018年4月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