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说出自己的需要
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一旦把照顾他人当作最高职责,他们也就会倾向于忽视个人的需要。
作为一个友善的人,我们好像常常容易碰到类似的问题。
就拿前几天的一件小事来说。几位朋友带着孩子一起去滑雪,快结束时,其中一位朋友急促的问我:“小爱,你还还上去滑雪吗?”我说上啊。“你帮我拿一副滑雪板吧!我女儿不拿滑雪板就跑上去了,我一个人实在拿不下两副。”
此刻的我的确很为难,不知如何回应。因为我同样要拿两副(一大一小),还要带着刚刚脱离教练的自己的孩子。
如果答应了,意味着我要拿三副滑雪板,并带着孩子,确实做不到。如果不答应又好像内疚置朋友的难处于不顾。最终我说:要带着孩子,我确实拿不下这么多。你把滑雪板先放这里,先找孩子回来要紧。
这一刻,我选择了真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乐于互助,但是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我们既要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一,责备自己
二,指责他人
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这一点跟今天听梁冬和徐文宾关于《黄帝内经》的对话不谋而合,如果别人一句话就可以中伤我们一定是因为我们自身有可以被中伤之处。
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