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很久没有好好看书了,总是累,总是乏困,或者还需要点心情……今天翻开的新书,总是一点一点触到隐蔽的记忆……
小时候偶尔也会淘气地和小小子们去捉蛐蛐,那时候家周围还不是现在的样子,出门便是土路,再往前是旧时残破的城墙(那时是我们儿时的乐土),沿着城墙根下有一片地,各种野草各种小昆虫甚至我们,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长。但在这里捉蛐蛐常常是心里慌慌的,总怕有蛇,蝎子什么的毒物,而逃窜的蛐蛐常常混入杂草里不见踪影,所以我总是喜欢在烂砖堆里找:寻着声音,把砖头一块一块地翻开,要小心,因为翻开的砖块下也常常有蜈蚣,蚰蜒更多,最多的是潮虫,所以这个过程,常常伴随着各种惊叫声……抓着后是要养的。养蛐蛐总是养不好,把玻璃罐子填上土,把土一点一点砸实了,放进去蛐蛐,然后放点辣椒籽儿,晚上听他们的叫声是不是响亮。有时两只放在一起,早上起来一看,常常会有“恶战”后的“残肢断臂”,他们已决出胜负……
细篾笼子!小时候若是抓着麻雀什么的,要自己做笼子给它们的,用的就是高粱杆儿。高粱杆儿青的时候,常常放在嘴里咂吧,有一股淡淡的甜味儿但也不是总能找着带甜味儿的,做东西则要用晾干的。晾干的高粱杆儿,颜色是发白,譬如做眼镜吧,取一节高粱杆儿,把外边的硬皮一条一条剥下来,尽量宽窄均匀,这要小心,晾干的杆皮特别锋利,一不小心就会划一个口子出来。然后把剩下的瓤儿根据需要截成差不离的小段儿。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以后,取一条剥下来的硬皮儿,截出四节儿两厘米长度的,备用,再拿四段瓤儿,大约两厘米的样子。先把一段瓤儿穿到硬皮儿中间,然后硬皮儿两头再用一段瓤儿接起来,如此类推,一个眼镜框就做好了。照样儿,再做一个眼镜框,然后截一小段硬皮把两个眼镜框连起来。眼镜腿也是用硬皮,分别插在穿在眼镜框中间的那段瓤儿上。眼镜腿上,分别再插上一小段瓤儿,喏,眼镜儿就诞生了。笼子的制作要复杂,但是乐趣全在里面了……
嗯嗯,该午睡了,但是脑子里满满的是那片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