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论述青年抗战前后的状态,以及原因分析)抗战前后,青年的心理从烦闷到消沉。抗战之前,青年对自己的前途有目标,要求好的学习环境,再要一个好的职业做事;对国家,则希望赶跑侵略者,建造一个新的社会秩序。但是这两种理想在当时的环境都不易实现,久而久之,青年就开始烦闷。抗战发生时,全民族全副武装众志成城抵挡侵略敌人,青年们兴奋了一阵,但是这种兴奋到现在已经逐渐冷静,国家民族的未来更加光明,大家都硬着脖子吃苦。可是,振作的精神似乎很缺乏。在校的学生对功课敷衍,毕业后对工作敷衍,对国家大事,国际政局也没有以前那么关心了。这是很让人忧虑的一个局面。
分析之前的青年人病在志气太大,目前青年病在志气太小,甚至没有志气。志气太大,理想过高,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必至堕落。虽然烦闷比消沉稍好,但烦闷的结果往往导致消沉,接着堕落。就这样在此消彼长之中,循环往复。
一个人不会生来就烦闷或消沉,因为人都有生气,而生气需要发扬,需要活动。烦闷是感觉到困难,消沉是无力征服苦难而自甘失败。对于意志力薄弱的人来说,往往很容易得这样的病态。
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总是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环境。青年应当知道,责任是我的,成功亦是我的。每个人是自己的造化主,犹如命运不足信。青年要能做到责备自己,信赖自己,然后自己才会打出一个江山来。
第二部分:(讨论有志者事竟成中的“志”的意义)有志者事竟成这话说的很好,而立志需要先存一个念头。没有念头就不会有行动,自然就成了消沉、无志气。
“志”的三种意义:一是念头和愿望,一是起一个动作时所存的目的,一是达到目的的决心。换三句话理解:一是要起念头;二是要认清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方法;三是报必达目的之决心。
有些人会误解志。不合时宜,不合实际,就成了妄想。立志时必须承认不可能的真实性,志是理想,而理想必定是可实现的理想。理想有两种意义:一是“不可望而不可攀,可幻想而不可实现的完美”。比如长生不老。二是一个问题的最完美的答案或者可能范围以内的最圆满的解决困难的办法。前一个是幻想、痴想而不是理想,理想必顾及到事实。在理想与事实起冲突时,错处不在事实而在理想,我们必须接受事实,理想与事实背驰时,青年应该改变理想。坚持一种不合理的理想而至死不变只是匹夫之勇。
卢梭曾提到:人生幸福起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一个人应该懂得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起愿望,想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三部分:(立志对人的毁坏)有些人藉由远大的理想抱负,把希望都寄托在那上面,终日沉迷,把宝贵的时间和机会错过,终致一事无成。志在将来往往和延误连接在一起。所谓真正的立志,不仅要结束现在的事实,尤其要抓住现在的机会。想到就应该做,应该马上就做。发惯了空头愿,就会永远活在幻想之中,终成不了任何事业。
第四部分:(对立志的三点建议)作者的信条为“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是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二、此时应该做的事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三、此地(我的地位,环境)应该做的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西谚说:手中额一只鸟,值得林中的两只鸟。许多力大志的人,往往就觊觎林中的两只鸟,而让手中的一只鸟逃脱。
讲书人说:读完《谈立志》后,首先确定它的时代背景,属于抗战时期,朱先生对于当时青年的一些现状的批评和反思,这里不说多余的话。我们看看文章里面有哪些对我们现实生活有参考的价值。
我大致提炼出了几点,列示如下:
1.由人及己。朱先生提出的青年沉闷、消极的面貌在自己身上可有?我们给自己确立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在现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之中,有些人也难逃立志过于高远的问题,亦或者朝三暮四,常立志,却不长立志。我们甚至可以延伸开去,在其他方面是否有欠妥当,是否太过于自视甚高了。我的父母以前给我讲过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只能负担50斤,不可能让你负担100斤,要懂得量力而行。每当我做决定或者做事情之前,都会去思考,我是否力所能及。
2.对身边人太严苛,对自己太放纵。我们时常寄希望于有一个救世主,可以拯救自己脱离苦海。习惯于仰望天的人,忘记了自己脚踩着地。有一次,托朋友买笔,买来一看,不是自己想要的,心里顿时有几分不高兴。但转念一想,我托人办事,别人没办好,我是没有理由去责怪别人的。若嫌弃别人做不好你交代的事,为何不自己去亲自去做。
我们做事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找到办法,然后一步步的去实施,成功毕竟是你一人的。即使不成功,你却享受了整个过程。
每个人都是一个好的太极推手,一旦事情不成功,便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方便挽回面子,逃脱别人的冷嘲热讽。我们为什么要去推开它?失败是一种很可贵的经验,我们在失败之中可以找到走向成功的方法和路径。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的两种常态,缺一不可。
3.立志要立足现实和行动。有一个想法,在脑袋里面回转了很多次,就是不见有什么行动,所谓的想法,真的就只停留在想的层面。就拿读书来说,我一年想读200本书,平均下来,我每个月要读16本书,每个礼拜要读4本书。但是我的阅读速度基本是一个礼拜一本书,所以一年200本书,对我来说目标太宏伟了,我实现不了。那我该怎么办?调整策略,一个礼拜读一本,既然速度慢,就精读、细读,一年基本可以完成50本阅读量。
还有一点,那些被束之高阁的书,我必须要取下来,捧在手里,落到实地的去读,不然,目标还是会落空。
凡事量力而行,脚踏实地,总会有所收获。
4.朱先生的三此主义:此身、此地、此时。完成目标的是我们自己,做事要积极,不要拖沓。现在人中了一种手机的病毒,拿起来就放不下去了,原计划的很多事情就延后,延后,延后。有人把它比作为21世纪的“鸦片”。100多年以前,我们拿着鸦片躺在床上,100多年以后,我们拿着手机躺在床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读的再多,懂得再多,不去实践,一切就是零。
今日分享,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