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没留学过的土鳖,在单一语言环境下生活久了,一直觉得说“你好”只是为了表示礼貌和友好。最近去香港出差了十多天,发现在多语言共存的环境下,“你好”作为陌生人见面后的第一句话,有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向对方预先表明你将要使用的语言。
恍然大悟来自于去饭馆吃饭,进门老板会用粤语招呼客人“磊侯”,如果你回答了“磊侯”,一大波听不懂的粤语便会排山倒海袭来;如果你回答普通话“你好”,老板会开始用蹩脚但易懂的普通话与你交流;如果你回答“Hello”,老板会继续讲粤语,因为你长着华人面孔,人家默认你不一定是要开始讲英语,所以你还得多讲一句,才能确认语种。是不是费球劲?
悟了这个以后,每次我就先发制人了,想说普通话就先“你好”,想说英语就先“Hello+一句随便什么英语”,总之是不会上去先跟人家讲“磊侯”了,人家一排粤语过来你又听不懂,磊个毛线侯。
我想了想欧洲那种更多语言的环境,为什么之前去欧洲没有发现这事呢,因为在那我只讲英语,发现不了。
这么说起来,我也只有在香港地盘上,才算是bilingual。
一种语种自卑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