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洛耶1964年的长篇小说《三重模拟》,是首度描写“虚拟现实”题材的小说。讲述科学家在电脑里通过虚拟现实建造了一座“虚拟城市”,里面的电子人对此浑然不觉,只有一个个体觉察到了真相。但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三重模拟”之意,主角最后发现自己以为是现实的世界也是另一个世界的“虚拟现实”。
希拉里•普特南1981年的作品《理性,真理和历史》,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想法:缸中之脑。即一个人被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脑子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脑来说,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一个人被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被连接在一台计算机上,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输送信息,以使脑子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
类似的还有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虚拟现实的探讨。
从上面的两个故事,能联想到些什么类似的有名的影片作品呢?《移魂都市》?《The Matrix》?《盗梦空间》?《西部世界》?
其实想提一部个人非常喜欢却没啥名气,和《黑客帝国1》1999年同年出品的:《The Thirteen Floor》(十三度凶间)。
这部比《The Matrix 1》上映仅仅迟了2个月的时间,却因为内容思想上和《The Matrix》如此相似(都是关于电脑虚拟世界的故事),然没有宏伟的特效场景,没有巨星参与,没有波澜起伏的剧情,隐约中透露出小作坊山寨出来的作品,不少人对此片的评价为“一部制作粗糙的二流电影”。
但就寓意和警世方面而言,《异次元骇客》则更加深刻直接。其绝妙之处在于,虚拟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虚拟世界。用《盗梦空间》来形容,最少四层梦境。当然,本片几乎没什么特效镜头,完全是靠剧情取胜。
电影主要讲述了1999年的主人公通过电脑创造出1937年洛杉矶的虚拟世界,却意外发现自己存在的1999年的世界是被未来2024年的人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在男主得知一系列真相后,最终艰难穿越到2024年女主生活的世界里,刚开启没羞没臊的生活就结束了。
虽然最后没有明确表明,如同《盗梦空间》到现在还在讨论最后的陀螺到底有没有倒下,在该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男女主站在阳台上远眺海景,突然,如同屏幕被人拔掉插头一样,画面一闪随之消失。是否可以推断出2024年的世界也是被一个更未来更遥远的世界所制造出来的?再往上思考,拔掉2024世界插头的那个世界又是不是真实的呢?往上到底到哪里才是最终最真实的世界呢?
思维互换只能存在于程序与程序之间,当一个虚拟的信息消失被另外一个虚拟的计算机语言所覆盖,原本的信息必然会消失。
然该情况在人与人这样一个实体里面闻所未闻也不可想象。即便近年来一则动物换脑手术新闻闹得沸沸扬扬,那也仅仅是头颅的互换,不是思想上的覆盖。
所以,当电影结束了,不得不思考的是:我究竟是不是别人做的一个梦?会否有人把我的插头也拔掉? 大概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或许也许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假的;也许所有的一切在我所不能感知的时候都不曾存在;也许有一天我会“醒来”。
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由来以久的怀疑,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存在呢?我们所认为的现实,会不会只是一个虚拟呢?万一我们存在的世界发展到超出了应有的范围而模糊了虚实的界线,会不会触碰到这个世界的创造者所设置的底线而遭到毁灭呢?
柏拉说:真正的世界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假如这个世界原来就是虚假的,假如一切早就会怎样?
庄周说: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你永远不知道你生活的世界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梦如人生,人生如梦,你是不存在的,你只是一组虚拟数据而已
你是别人设计的,你的命运无法掌握
别人一旦拔掉电源插头,你将不知身在何处。
真实是不存在的,但我只想触摸真相
��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