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故事反复读,总有不同感受。
夷陵之战,刘备伐吴失败,病危在白帝城。为安排后事,刘备召见诸葛亮,在白帝城托付后主刘禅给诸葛亮。
《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的:“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日: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随后刘备让刘禅拜诸葛亮为义父,让刘禅以后凡事听义父的。
1-君臣关系,如此信任,实在是令人钦佩!2-真希望自己能成为刘备这样的无私之君,为了国家的兴盛,让能臣诸葛亮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施展治国之才,甚至甘愿舍弃皇族的传承!3-也希望自己能成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义士,像诸葛亮这般!
年龄在增长,经历在增多,再读白帝城托孤,发现了不一样的解读。。。
表面看是君的无私和臣的忠心,君臣信任至极!细细再读却感觉到了刘备在托付之中的政治谋略- - - 绑定诸葛亮一生辅助汉室、辅助刘禅。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2:
第一、“君才十倍于曹丕”,刘备拿曹丕与诸葛亮对比,夸赞了诸葛亮比曹丕能力强,同时也在暗喻:曹丕是篡权改朝之人,现在当着蜀国所有人的面说诸葛亮比它强,旨在提醒诸葛亮往后一直忠心汉室,不起一丝篡逆之心。(全国人民都在一直盯着你呦)
第二、刘备让刘禅拜诸葛亮为义父。表面上看是对诸葛亮能力和人品的充分信任,把国家的治理和后主的辅佐都托付了。但往深一想,这其实是刘备政治的精明算计:前面在众人面前摆了诸葛亮一刀(安安心心的辅佐,不要学曹丕篡权改朝),接着让刘禅认他做干爹(意在说明虎毒不食子,不要真的杀了刘禅取而代之)。
请正确看待君臣关系。在君王的逻辑里:天下是君王的,君王的天下由君王的儿子继承,怎么会把江山给到臣子而改他姓!刘备故作大义,充分授权诸葛亮,让儿子拜义父,本质是为了绑架诸葛亮的忠心,是为了刘家蜀国江山的传承!(刘备谋略高超,即大义凛然,又达到了托付之目的)
同理工作中,也请正确认识领导与员工的关系。领导核心需求是:团队运行良好从而完成管理层给到团队的目标....所以作为员工,1、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2、坚决不碰领导的红线,坚决不做影响团队运行不良好的事情!3、懂得领导想要什么,争做员工标杆,引导团队整体趋向更好!
2019.5.28
刘备托孤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说,即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共同辅佐刘禅。那么为什么刘备要这么做呢?
相比魏吴,当时蜀国内部势力可以分为3块: 一是荆州集团,即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进驻益州之前的势力,比如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等;二和三是益州当地的两股势力,当时刘璋父亲受封进驻益州时,随刘璋父亲一起进入益州的势力,称为“东州集团”;而益州本来固有的当地势力集团叫“益州集团”。这三股势力,在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时就一直存在,只是三股势力都诚服于刘备(有的势力是忠心追随刘备;有的则是迫于时局无奈不得不称臣,有的则是暂时诚服而心有他志)。作为君王,维系内部的统一是一件非常重要又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种现象在三国中非常的普遍,比如吴国的孙坚/孙策/孙权杀入江东建立割据政权,是一个不断与当地各种势力对抗/博弈和消灭/收编的过程,直到建立了统一的政权。这种形式上的统一政权建立,不代表内部所有派系是100%忠心诚服,派系之间仍然存在斗争与消耗,造成国家的内耗损失和君王的治理困难。又比如荆州刘表,在进入荆州受封荆州之主时,为了稳定混乱的局势,主动寻求与当地的蔡、蒯、向、黄四大家族合作,最终完成了荆州刘表政权的建立。同时支持刘表的四大家族,仍然牢牢占据着刘表时期荆州的主导权势(你刘表来之前,我是荆州的爷;你刘表来之后,我还是荆州的爷)!刘表内心对四大家族肯定是有意见的,但是他也不能做什么!这就是后来为什么刘备来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热情欢迎的原因:刘表需要刘备这股势力,需要刘备在荆州内部可以与四大家族抗衡,维持刘表荆州的内部势力平衡,所以刘备有了在荆州发展自己势力的机会。刘备是一代枭雄,他进入荆州之后不久就发现了这一点,这便是所谓的顺势而生的例子!
综上所述,刘备托孤的“亮为主、严为辅”,是充分考虑了蜀国派系格局之后的决定。李严作为“东州集团”代表,可以起到联合“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纽带作用。同时刘备安排李严在外围的永安驻兵,而亮在成都主理朝政,是不是也考虑到了如果诸葛亮真的取而代之,那么李严可以起兵镇压呢!
作为君王面对的困难是无法想象的,白帝城托孤,是刘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策!蜀国不分裂,蜀国人民不会遭殃;蜀国若能一统天下,天下大众不再受战乱辱孽!
2019.6.1
刘备死后,诸葛亮登上蜀国政治舞台的第一决策人。政治,“政”就是发展的方向和战略;“治”就是处理好内外部的各类关系,为战略实施扫清障碍或准备条件?
那么诸葛亮当时需要处理哪些内外部得重要关系呢?1-内部,君臣关系(刘禅的关系)、同僚关系(3大集团的核心人物,尤其是“东州”李严);2-外部,吴国的关系(联吴)、魏国的关系(对抗魏国)!
20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