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接触到心理学之前,我会经常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自己的模式看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
如果朋友们聚在一起聊的很热络,我不会想参与进去,因为会觉得她们在故意排斥我。
如果家里人和我有矛盾,不照我的意图做事,我会有很强烈的情绪,觉得他们不理解我。
如果别人说一些我不爱听的话,我既没有怼回去的勇气,也不懂大度的自嘲,总是憋在心里很受伤,觉得自己很孤独,没有人懂,还软弱可欺。
如果孩子惹我生气,我会找他的缺点,埋怨他为什么不能听话一点?
…………
长久以来的行为模式就是彻头彻尾的“我”模式:我认为这个世界不友好,我认为自己没有优点,我认为自己没有朋友,我认为人群远离我,我认为孩子总挑战我……
“我”模式好累,就像一个厚重的壳,把自己罩在里面,自己出不去,别人进不来。
这种模式让生活得非常不轻松。
如果自己不轻松,周围的人当然也不会轻松。
有谁愿意和不轻松的人待在一起呢?
真的是人群远离了我吗?
真的是孩子故意要给我挑战吗?
其实不是。
是“我”模式让自己选择了远离人群。
是孩子想要自由和尊重,而我只想控制他。
“我”模式,只能看见自己,看不见他人。这个只有自己的世界,非常主观,容易陷入猜想。
如何改变“我”模式?
需要走出去,去听到外界客观的声音。
走出去的第一步,就是表达感受。
叙言老师经常说:在团体里要说感受,说当下心里最直接的感受,不评判,不讲道理,只讲真实的感受。
讲真实的感受,才能让别人有倾听的意愿,才能有内心的连接。
何谓“连接”?
何谓“能量”?
何谓“情绪”?
曾经,不太懂这三个问题。
经过近一年在团体里的成长,终于能够对这三个词做一些自己的解释。
“连接”,也许就是与别人内心的共鸣,连接越深,共鸣和契合度就越高。在这个世界上,如若有人非常懂我,对我的心境感同深受,就是和我连接很深的人。这样的人,往往能成为知己,与之惺惺相惜。
“能量”,也许就是个人散发出来的精气神。精神、气度与心神都十分坚定、大方并且安然淡定,势必是一个很好的能量场,能像磁石一样吸引来喜欢的人和事。
“情绪”,这个词很普通,很容易被片面理解。我曾经认为“情绪”只是一种负面的情感表达,有失偏颇。也许,“情绪”只是应对人与事情的情感表达,有正面,有负面,却没有对与错。
可是,有谁会认为负面情绪不是错误呢?大多数人都会在负面情绪爆发之后深深自责,然后深刻的自我攻击。
我的儿子刚满7岁,在他出生至3岁时,是我负面情绪最多的时候,总是对孩子爆发脾气。每每想到那些时候,就会陷入自责与愧疚,还有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感觉并不好受。
负面情绪不过只是情绪的一种,没有错,只是正常的情绪表达。
这样想,我的心里终于轻松了一些。
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总能让人轻松一些。
可是,孩子受到负面情绪的伤害怎么办?
有办法。
现在的我,仍然会有负面情绪爆发的时候,但是学会了在事后做反转。
这个反转,就是与孩子的情绪做何解。
我会给孩子讲我的感受,告诉他,我仍然是最爱他的妈妈,发脾气是有原因,却不是因为不爱他。
倾听、理解孩子受到伤害后的情绪,给他拥抱,他的心就会在爱的包围中没那么受伤。
理解孩子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小鹿说:“要把情绪和行为分开。先理解情绪,行为才能被积极引导。”
最近一直在贯彻这句话,很有效果。
当孩子受伤了,不开心了,闹脾气了,我会压制住心里的不悦,听他讲自己的感受,不做评判,也不讲道理。
当我真正去倾听孩子的感受,发现他并不是爱制造麻烦和挑战的孩子。他的感受里有喜怒哀乐,值得被理解和尊重。
写到这里,发现孩子和大人一样,都需要一颗懂自己的心,和一副能听自己说话的耳朵。
与孩子的情绪待在一起,能感受到孩子与我的距离更近,亲子关系也更和谐。
当卸下自己的执念,倾听、理解孩子的情绪后,感觉世界都温柔了很多。
理解孩子的情绪,让自己温和、放松下来。这样做,家庭里就没有了暴风骤雨。对待孩子,需要理解情绪。对待关系中的其他人,方式其实也一样。
不管对方是老公、亲人、还是朋友,都需要理解他们的情绪。
谁都需要一颗懂自己的心,和倾听自己说话的耳朵。这颗心和耳朵,就是理解情绪。
在处理人际各种关系时,以理解情绪为基础,就一定可以构造一个深入的连接,和温和、积极的能量场。
这样的人际关系,怎么会不好呢?
处于这样好的人际关系中的人,又怎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