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从伽利略到牛顿
2.1 时间摆动
日出日落,月圆月亏,暑去寒来,季节变换。自从我们睁眼看到这个世界开始,时间就在花开花落之间悄然的流逝。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都说不清楚时间是什么,当我们企图把时间抓在自己的手中时,它却总能从我们的指尖悄悄溜走。虽有无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来形容时间,但它们却又如同雪花一样飘落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我们始终不知道如何对时间进行精准的测量,即使到了17世纪,日晷和沙漏还被视为精准的计时工具。直到一阵清风吹进了比萨城的一座教堂里……
这是一座清幽寂静的教堂,寂静的几乎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伽利略常常在这里思考问题: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令他心驰神往,开普勒的重大发现更是让他震惊异常。尽管直觉告诉他:“不不不,这不可能,大地怎么会运动呢?”,然而,理性却一再以简洁优雅的方式暗示:托勒密的本轮均轮说实在太丑了,太阳绝对就是行星运动的中心。这些天,伽利略一直在苦苦思索,希望可以发现更多证据,但却总是在理性和感性的矛盾冲突中归于茫然。
或许,行星的运动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伽利略需要思考一些更基本的问题,他想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律:一切物体运动都是为了趋于完美,因此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想到这里,伽利略环顾了一下自己的周围:教堂里的一切是如此安静,火光在几盏油灯里的突突的跳跃,油灯则通过细细的铁链悬挂在教堂的穹顶上,随着微风的悄悄闯入,几盏油灯都在悠然的摆动。
“如果一切物体的运动都是为了趋于完美,那么油灯不停的摆动,它们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这种摆动经久不息呢?”伽利略安静的思考着:“哦,应该是因为它们受到了风的影响。风把它们吹到较高的位置上,它们则又因为自己的重量落了下来。”想到这里,伽利略又仔细地观察那几盏油灯:这里一共有七盏油灯,中间的一盏是最大的一个,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这个油灯的重量最大,它应该是下落的最快的一个。
不对!伽利略霍的站了起来,因为他清楚的看到:这几盏悬挂的油灯,就像舞池里的舞者一样,迈着整齐的步履,悠然的同步摆动着,那个又大又重的油灯,丝毫不比其他几盏油灯更快。为了尽量准确的计量,伽利略甚至摸着自己的脉搏,用脉搏作为时间的计数来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油灯晃动的频率的确和油灯重量没有关系。
虽然伽利略尚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但这种现象中显然存在着某种尚不为人知的规律,正当伽利略沉浸于思考之中时,却不料五岁的女儿玛丽亚忽然闯进了教堂:
“爸爸,你怎么又在这里坐了一下午,快回家吃饭吧。”玛丽亚撅着小嘴,一脸的不高兴:“我可一直饿着等你吃饭呢?”
“对不起,玛丽亚,既然你已经饿了,那么,就让我背着你,跑步回家吧,怎么样?”伽利略愧疚的说。
“不,我要自己跑回家!”,玛丽亚倔强的说:“而且,我还要拉着爸爸一起跑。”
“谢谢你,可是你跑的速度比爸爸慢,如果爸爸和你一起跑,速度会被拖的更慢啊?”虽然伽利略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理工男,但是对五岁的女儿这么说话,确实欠妥。
“怎么会呢?”玛丽亚一脸真诚的问到:“两个人一起跑,不是比一个人跑的更快吗?”
“啊,这是因为……”面对女儿,伽利略弯下腰,正当他尝试向女儿解释这个问题时,忽然他的表情僵住了,只见他一把抱起了自己的女儿,边跑边笑着说:
“哈哈,玛丽亚,我的好女儿啊,你可帮了爸爸的大忙了,亚里士多德,实在对不住哦,如今,我也只能尤爱真理了。”
是的,在没有开始那个经典的自由落体实验之前,伽利略已经透彻的洞穿了一切。尽管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规律如此贴合人们的直观感受,然而它却是错误的。而要证明它的错误,根本无需实验,只需要简单的逻辑推理就足够了。
现在,我们假设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更快。那么,如果我们把轻重两个物体绑在一起,就会同时产生自相矛盾的两个结果:一方面,两个物体绑在一起,总的重量应该比任何一个都大,因此捆绑后的下落速度应该是最快的。然而另一方面:重的一个下落速度快,轻的一个下落速度慢,如果我们把它们强行绑在一起,下落快的物体就会受到下落慢的物体拖累,结果是捆绑后的下落速度会比原来轻的物体快一些,但也会比原来重物的速度慢一些。这就像大人拉着孩子一起跑步,一定不如大人单独跑步的速度快。显然,上述推理过程没有任何问题,因此答案就只有一个:所谓“重物下落速度快”一定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结果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把重的物体均匀的分割为几份,使得每一份的重量都等于轻的物体,那么,由于这些物体的重量完全一致,所以它们的下落速度也就完全一致。此时,我们再把分割后的几个物体捆绑起来,重新还原为那个重的物体,由于重物的各个部分下落速度完全一样,它们之间则既不存在相互帮助,也不存在相互拖累,结果便只能是:轻重两个物体同时落地!
有人说,比萨斜塔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是虚构的。的确没有必要到比萨斜塔上去,这几乎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的实验了:只要随手抓起两个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撒手让物体自由落下就可以得出结论。然而,如此明白的事实,如此简单的道理,却蒙蔽了世人将近两千年,其背后的原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一方面,在那个思想禁锢的时代背景下,绝大多数人只会盲目的迷信权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亚里士多德的定律确实与我们的直觉契合的太好了,以至于在潜意识中,没有人意识到这个规律居然是错的。
那么,为什么这个错误的规律如此契合我们的直观感受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亚里士多德本来就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参考人类的行为模式建立的运动理论。我们每个人都自认为了解自己,自然也就不会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了。如此看来,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慎用了!一个理论无论看上去多么亲切自然,也必须经过实验的反复检验。
经过大量实验的反复验证,伽利略发现,悬挂的重物摆动周期非常稳定,它不仅和物体的重量无关,甚至和摆动的幅度也没有关系,摆动周期只取决于悬挂重物的绳子的长短,而且在周期和绳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完美的数学关系:周期和绳长的平方成正比。由于这一规律的发现,摆钟出现了,人类终于获得了更加精准的计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