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是什么?我这里所说的心学是指阳明先生所创的心学。
500年来第一完人说的就是阳明先生,阳明先生也是继孔、孟、朱之后第四位圣人。先生的历史地位就不在这里做太多的赘述,总之是一位牛人。
去年年初的时候开始接触心学,先是听郦波老师在百家讲坛讲阳明先生,后来开始读度阴山老师写的《王阳明传》,以及冈田武彦先生写的《王阳明大传》,以及后来阳明先生的学生为他编著的《传习录》。
看完这些书后,说实话我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一是看不懂,二是记不住,三是不理解,四是吃不透。
不过也学一些皮毛。仅是这些皮毛就已让我受益匪浅。要想学好心学,离不开中国的儒家文化,特别是四书五经。这些书要是一点不了解,仅《传习录》的上卷学起来就非常吃力。
那么,学习心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或者说学习心学到底有什么用?
心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心的学问,也可以说是心理学。现在社会飞速发展,新科技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相对而言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只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本质。单从个人感觉来说其实我们与古人并没有什么两样,都离不开吃喝拉撒睡以及情感中喜怒哀乐。
因此,心学对现在的我们依然有指导意义。
我们的压力看似来自外部社会,其实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当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不匹配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现在的我们为了名利而活,总想获得更多,以此来证明自己。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欲望,但是太过就容易失去自我,反而过得不开心。
按理说现在的人衣食无忧,吃喝不愁,应该比过去的人快乐。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我们是各有各的烦恼,各有各的不快。
拥有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什么。于是我们的眼睛始终盯着自己所没有的,一直在索取,一直在奋斗,一刻也没有停歇。
于是我们成为了名利的奴隶,我们得到了房、车、钱、名,到最后独独失去了自己,失去了我。
而心学就是一种寻求自我的入世之学。心学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要知行合一、事上炼,最后致良知。
心即理的理不是指道理,而是指天理。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指知道,而是指良知。
事上炼也可以说是事上练,不仅需要事上磨炼更需在事上练习。
心、良知、天理本是一物,三位一体。
现在社会诱惑如此之多,选择如此之多。在面对这些诱惑、选择之时,我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一下呢?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定下来,自己与自己做一个深层次的交流呢?
尽量让自己的心保持中正,不要私欲太盛,有失公准。
仔细思来我们的多数痛苦与压力都来自于我们的功利心。遇到一件事情,我不是先看事情的本质,不是想着先解决问题,而是先看看它对我有没有利,能不能带来好处,先做一个利益判断。然后按这个标准自然而然地把这件事判定为好事儿和坏事儿。而往往我们在做利益判断的时候会花费很多精力,很难取舍。于是就会患得患失,犹豫不定。即使事情过后,也会久久不能释怀。拿不起又放不下就成为常态,痛苦也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的心在中正位置,不管何事就会顺心而发,顺其自然,从容不迫,无怨无悔。
那么,什么样的位置才是中正位置呢?这就需要在自己的心上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能够找到自己的本心,做事、做人就会心胸坦荡,踏踏实实。依本心做事,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与压力。一切顺其自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里的顺其自然不仅指顺从事态发展,更是指顺从本心。
有太多的感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自己确有进步,这个深有体会。不在那么急躁,更加注意自我反省,更加懂得坚持,更加接近自我……
修心之路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它需要千锤百炼,它需要时时体察、事事体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终能够做到顺心而为,无怨无悔,此心光明,亦是不负此生!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