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是一个对一日三餐抱持糊弄态度的人。觉得吃饱了不饿就好,认为将时间用在买菜做饭油盐酱醋这类事情上都是浪费。那会,总想着能多省出些时间,用来看看书、写写字,陶冶下精神情操,提升下文化素养。现在的我,能独立操持十几口人的年夜饭,一气拉出十几二十道菜单并逐一制作完成也不在话下。碰到兴致高涨的时候,还能再琢磨出几道新品。这在早些年认识我的同事或朋友看来,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掐指算算,33岁算是我生活态度的一个分水岭。十几岁的我,不吃肉。不沾荤腥。不会做饭。二十几岁的我,不吃肉。能部分接受沾着荤腥的蔬菜。会做一些吃饱了不饿的饭食。如今的我,不拒荤素和苦辣酸甜。以前很多挑剔的,虽然没有乾坤大反转式地从拒绝到狂吃,但基本都不再强烈的抗拒了。除了杀生和一些有心理障碍的东西,我可以做兼顾色香味及荤素搭配的餐席,可以小菜一碟的完成抓饭、面条、汤揪片、卷饼、饺子、馅饼、包子等主食制作。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最初的动力,源自对父母的爱。
可能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吧,在突然间发现,自己的父母真的老了!衰老病弱到连照顾好他们自己的心力都不再有。我就是在那么一个瞬间,产生那么一种感觉。在心酸的同时,深切感到自己应该在生活里接替他们做些什么。然而,仅有关爱的意愿是不够的。因为我知道,当父母病弱不堪时,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或者金钱的给予,都不再是传递关爱的根本途径,在生活中一饭一蔬、一碗一筷的劳务分担,会更为切实。
由于病况,父母对除盐和酱油以外的所有调料都不能食用。因此,我们家无法像其他大家庭一样,在外面预定一桌饭,用钱便搞定所有繁琐的筹备事务——众所周知,外面的菜品是不可能只放油盐酱的。父母的身体和心力一年比一年衰退,再操持一大桌饭菜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件极其辛劳而超负荷的事情。为了避免他们受累,于是那一年起,我自告奋勇承担起年夜饭的料理工作。从拟定年夜饭菜单、采购原料、清洗切斩到进厨掌勺、洗刷收尾,全部负责到底。这些在以往让我疏懒懈怠的事情,现在却让我愿意为之付出耐心和爱心,以愉快的心情去做,去完成。
因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一定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曾经,他们为我负重。如今,我愿为他们的岁月静好而接力前行。曾经,我如此讨厌一日三餐的繁琐。如今,我买菜做饭尽量呵护家人的健康。经由自己的双手,让所爱的人,生活得更为轻松、安心。在锅碗瓢勺的交响中,体味其间的责任与小幸福。
为了爱,我的厨艺不断精进。并且以此为途径进行爱的表达。在尘世烟火里,盛出一碗碗真心,端上一盘盘实意,让胃丰实,让心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