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吃面揽小人,十七吃面揽中人,二十七吃面揽老人”。在烟台,正月里有逢七吃面的习俗。新年伊始 ,将孩子、成人和老人用长长的面条拴着揽着,一年里稳稳的、妥妥的、平平安安的,包涵着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朴素美好的愿望和情感啊。
位于胶东半岛的烟台,濒黄渤海,深受齐鲁文化之以姜太公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东夷文化相结合的先秦齐文化的影响,近水楼台先得月,尽得海洋宝藏之恩惠,重渔、重咸、重鲜,无渔不食,无鱼不欢,喜咸嗜生辣,形成庄重、深沉、刚烈勇猛之独特个性和饮食习惯。
且不说那集几百年智慧技巧、风俗文化为一身的北方面条的鼻祖——福山大面,以“盐为筋,碱为骨”,揉醒成一坨润滑结实的面团,在男人扎着树根似地马步,灵巧的双手在案板、空中、面粉间,在“一抻、一折、一拧、一摔”间快速切换,一眨眼,就将一大把细如银丝的白线抛向空中,如瀑布一般。那柔、那筋、那滑、那如雪的白,一下就乱了你的心,迷了你的眼。一旁的大锅里正冒着大泡的沸水,一阵阵喘着粗气探出头来急不可耐地喊着 : 热死了,热死了,快进来让我凉快凉快。另外一锅锅同样热气腾腾色彩艳丽的海鲜卤汁、菜蔬卤汁,一边用逼人的鲜香不停地撩拨着已酝酿许久的饥捞捞的顾客的肠胃,一边等着面条出锅的集结号吹响,点卤上堂。鱼、虾、肉、鲜蔬皆可搭配做卤,有热卤、温卤、炸酱、麻汁、油盐拌和清汤、半汤及烩勺,多种多样,鲜香适口,不遗余力地诠释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胶东人博大包容的胸怀。福山大面被称作面条的开山鼻祖,绝不负此名。
也不说那福山大面的小弟蓬莱小面,面只取福山大面之一根,卤也只选上等的红加吉做鱼卤,专一讲究、精致小巧。用老母鸡和棒骨熬汤,加吉鱼鱼骨鱼肉剔开,入汤烧沸煮熟,下蛋液,起蛋花,添以酱油、大料面、木耳、香油等,勾绿豆淀粉薄芡,玲珑小碗只盛得一两,卤多面少,面条柔韧,汤卤清鲜,鱼肉嫩滑,营养丰富。百年的小面,始终如一,不改初衷,像极了胶东人率直纯朴的个性。
单说这家常的打卤面,面里揉着妈妈的爱,卤汁荡漾着家乡的海,一根根长长的线拴着游子们的心,传递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白面或混了玉米面、高粱面、地瓜面的杂粮面,加了水加了盐加了碱,在搪瓷盆里揉搓醒发,光洁如蛋壳。摆上面板,按扁面坨,撒上面扑,拿出圆圆长长的擀面杖,用手、用臂、用心、用爱,使劲儿地擀;扑着粉转圈擀、卷边擀,一番体力与眼力的较量,一张圆圆的、大大的、均匀的、薄如蝉翼的完美艺术品就出现在了眼前。抬起腰、松口气、用衣袖抹一把额头的细汗,按捺住内心的喜悦,再弯下去撒一层面扑,用擀面杖将大饼挑起,一边比量着一边来来回回地将大饼折叠起来,一会儿就成了纺织女工跟前那匹细腻、柔滑、平整的布卷。取刀,手比着、眼量着,举刀落下,“嚓嚓嚓……”,心中的喜悦随之生成了动听的小曲,飘过炕头穿过院子,在小河上荡漾,在山谷里袅袅升起。
茭瓜、白菜、土豆、西红柿、韭菜、芸豆,四季的鲜蔬、海鲜配肉丁、配木耳,那醇厚、那和顺、那清亮、老鼻子鲜了。当芸豆这个冰清玉洁的窈窕淑女与蛤蜊这个整日在淤泥里摸打滚爬的皮小子遇到一起,就上演了一出《拉兹之歌》,那个老鼻子动人的爱情故事,唯美、热烈、养眼,让人抑不住内心的喜爱,在民居在酒店的灶台上,轮番上演,百看不厌,久吃不烦。缓净沙子的新鲜蛤蜊搓洗干净,放入锅中小火煮至贝壳张开,放凉取肉,淡白鲜美的蛤蜊汤放一旁备用。五花肉切丁、芸豆两头去筋斜切成粗丝,煸炒,加生抽加木耳,断生加蛤蜊及原汤,加盖焖熟,再淋上蛋液。瞧!那翠绿的芸豆、白色的蛤蜊、黄色的蛋碎、黑色的木耳随意地卧在细长滑嫩如凝脂般的玉面山上,香气四溢,美轮美奂。
无论是取其长远美好、缠绕相伴寓意的 “迎客饺子送客面”“出门饺子回家面”“迎春饺子打春面”还是幽默诙谐的“大喜他妈吃面——没数”的民间谚语,无不以面为媒、表达对亲人们的爱意和对大面的喜爱。富庶之地的胶东人既得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真谛又得重伦理尊传统的鲁文化熏染,既刚毅勇敢、率直大气,又守正守固,中和随顺。尊崇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就像这一碗寻常百姓家常的打卤面,取新鲜天然、垂手可得的食材,又怀着爱和敬畏悉心烹制,既讲究精细搭配又随意包容,蕴含着非同寻常的风俗文化和亲情。
这正月逢七的大面您可一定要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