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即位时还是少年,未能听政,等到听政时,首先做的就是慰问先王看重的臣子肥义,每月给国中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送礼。八年,有五个诸侯国互相称王,只有赵国没有这样做,武灵王认为,没有那种实力,就不能要那个名分。
其后,赵国先后分别与秦国、齐国打了几仗,都失败了。十九年,武灵王在巡视了四方边境后,对臣子说:先王利用有利时机建立了一番功业,但这功业还没有完成。现在中山国处于赵国境内,是赵国心腹之患;北有燕国,东有东胡,西面与林胡、楼烦、秦国、韩国接壤,但国家并没有强大兵力,这样下去国家恐怕要灭亡。于是决定施行“胡服骑射”。
当时,华夏传统服装是长袍宽袖,看起来飘逸潇洒,但不便于骑马射箭。那时候作战部队是车兵和步兵,主要的武器是长矛。而胡人穿的是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武灵王看到了“胡服之功未可知”,但也担心遭受天下人的非议,他对肥义说“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肥义鼓励他“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既然决定承受背弃风俗的责难,就不要顾虑天下的议论。
武灵王率先穿起了胡服,马上遭到王公大臣的强烈反对,有人说中原是聪明睿智之人居住的地方,圣贤教化、仁义施行的地方,本是蛮夷向往学习的地方,现在我们反倒向蛮夷学习,这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违背人心的事。还有人说,遵循古法才能保证安宁。武灵王告诉他们:衣服是为了方便实用,礼仪应该有利于做事。治理国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古代帝王的治国之策也是各自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制定的。圣人兴起时并不因为因袭前人,夏、殷衰败时也并没有变法。并且用赵国目前所处的形式,使大家明白不改变就不能富国强兵,终于说服了大臣。很快,赵国建立了中原历史上第一支骑兵,灭掉了中山国,还使胡人归顺了,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胡服骑射”的意义远不止此,对后世的军事、文化甚至民族之间的融合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梁启超就认为赵武灵王是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中的第一伟人,而且是最值得后代子孙骄傲的一位。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聪明睿智、具有远见卓识的君王,在立后嗣这件事上却做得首鼠两端、拖泥带水。本来是立长子章为太子,后来他娶了孟姚,十分爱这个女人,甚至为了孟姚好几年都不外出,于是废掉章立孟姚的儿子何为太子,并让何继承了王位(就是惠文王),自己称为主父。等孟姚死后,他又感觉章很可怜,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章做代地之王。
章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找到一个机会就造反了。惠文王的人早有准备,很快章就失败了。这时主父竟然让章到自己的宫里避难。大臣们率兵杀死了章,很担心遭到主父的惩罚,干脆想办法召出了宫人,只把主父围在了宫里,最后他被活活饿死。真是令人扼腕!
其实,齐桓公、晋献公,后来的唐高祖李渊等很多国君都犯了与武灵王一样的错误,这说明,尽管在治理国家方面他们很富有理性,但在立嗣这种他们或许以为是自己的家事时,他们让感情主宰了自己。结果往往是对国家、对家庭、对自己都是个灾难。
这方面也有做得理智的帝王,比如汉武帝、唐太宗等。汉武帝甚至为了避免以后外戚专权,把太子的母亲提前杀死。可这种做法却让人齿冷,也必然给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可见,这君临天下的至高权力在挟制了别人的同时也挟制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