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书
书名:《亲密关系》
作者:罗兰米勒
个人评价:五颗星(含金量很高)
一、“相异”还能相吸:互补性
1、如果伴侣双方有不同的技能,一方往往会乐于让对方发挥特长,这样的行为就是取长补短,即互补性。
2、互补性更确切的形式涉及伴侣双方的不同行为: 支配与顺从。
如果一方非常自信,会希望伴侣听自己的忠告;其他场合下,如果一方需要帮助和建议,会希望伴侣能够给予。
要建立有效率的、
称心如意的互补性需要时间。
例如,大学新生住在一起数周后,他们的人际交往并没有出现任何互补性的迹象,仍按自己的习惯来行事,没有发展出能适应室友风格的行为模式。
然而,15周之后相互性就很明显了:室友如果冷漠、疏远,其他室友也与他保持距离;室友如果热情、随和,其他室友则回报以友好、和蔼;室友如果言听计从,其他室友就发号施令、掌控一切。
相似的情形也出现在满足的爱情中:
感到最多爱意和最少冲突的伴侣
他们在热情上相似而支配欲上存在不同。
如果伴侣一方要在亲密关系起带头作用,当另一方愿意顺从时才最快乐。
另,如果你真正想达成某事,伴侣若能助你如愿那是最好了。(如果你们两人都慷慨大方、善解人意、信心十足,你们可以轮流以这种方式回馈对方)
3、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快乐、支持的伴侣,讨厌让人感到沮丧和阻碍,这种相像和差异的混杂就形成了在夫妻间的各种最优组合。
重点:
个人的成长和新奇的活动
都具有奖赏意义。
二、障碍:得不到的就喜欢
人们努力克服障碍以实现期望的基本倾向会影响吸引力。心理抗拒理论认为,如果人们失去行动或者选择的自由,会奋力争取重获自由。
因而,如果面临失去某种事物的危险时,我们可能反而想得到更多。这一原理显然会影响我们对亲密伴侣的感情。
1、在未婚的青年男女身上,研究者有时会观察到一种有趣的行为模式,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恋爱自由,他们彼此就会越加相爱。
这或许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关;久而久之,父母的干涉对年轻恋人渐增的狂热之爱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父母在禁止孩子的恋爱自由时,要三思而后行。父母最好的行为或许是温和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干脆听之任之,什么也不做。
三、男女两性期望的理想伴侣
男女两性对伴侣的长相吸引力和收人水平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差别。不过,男人和女人对亲密伴侣一般都有着同样的品质要求。
1、我们来看看男人和女人在亲密关系中期望得到什么。在世界各地,人们评价未来的伴侣有三条基本标准:
热情和忠诚
(可信赖、友善、支持、善解人意);
吸引力和活力
(长相俊美、性感、外向);
社会地位和资源
(经济宽裕、生活安心)
2、女性挑选丈夫,更看重良好的品格而非英俊的外表。她们在思索持久的亲密关系时,更看重热情、忠诚、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标准,而不是长相吸引力和活力标准(威望和成就变得比勇敢和强势更重要)。
如果不能拥有所有这些特点,普通的女性更喜欢友善、体谅和富裕(不要求特别英俊的男子,而不是英俊但贫穷,或者富有、英俊但冷漠、不忠的男子。
3、男性的优先性则不同,他们往往首先确保女友至少有普通的长相,然后再来寻找尽可能多的热情、友善、诚实、坦率、稳定、幽默和智慧等特征(更看重吸引力和活力,而非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
个人感受:
在亲密关系中,能共同进步是最好的,彼此相互支持可以走得更远;其次,需要表露与对方相似的热情,忌过于失衡。在相处时,支配和顺从不是绝对的,占据支配地位的人永远是同一人,那就糟糕了,此外,顺从的一方需要心甘情愿、乐在其中。
对了,还要经常为亲密感情准备粘合剂,多制造一些新奇的活动,比如小惊喜、小确幸,这样双方都会从感情里收获愉悦(也适用于亲情和友情)。
最后,当一段感情受到很多人阻碍时,年轻恋人会比实际中更喜欢、热恋对方,所以,顺其自然吧,可能他们处着处着就自己瓦特啦,不需要父母或家人过于担心。
第二本书
书名:《有料,话就该这样说》
作者:杨斌
个人评价:四颗星
本节主题:五料皆取,方有高论
何为五料皆取?五料是个完整的体系。
从有字之书取料,是取形成文字的智慧,
从无字之书取料,是取无字的实践智慧;
从民间取料,是取散落的大众口传智慧;
从游历取料,区别在于空间的转换;
从总结中取料,是把以上四料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提炼。
通过有字之书可以博古通今,
通过无字之书可识人间烟火,
通过民间之料可接地气,
通过游历之料可说天南地北,
通过总结之料可出口成章。
但各种料都有侧重点,
其只代表某一方面,代表某一种营养。
取料如同蜜蜂采蜜,不能单采一种花,
需要飞采众花,才能酿成上等的百花蜜。
这五料都得取,不可偏废。比如:
只取书本的料,那是书生,说话文绉绉,给人距离感很强,容易脱离社会实际,像赵括之类的纸上读兵,不识时务,误人误己。
只取社会的料,那是满嘴江湖味道,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有流氓地痞的气息,更不必说理论高度了。
只取民间之料,那是带有草根的味道。
只取游历的料,满嘴天南地北,天文地理,奇闻怪事,说的话总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只能作为消遭,听过,笑过,就算了。
只取总结的料,这样的“总结”很肤浅,这样的料缺乏源头活水,缺乏深度、宽度、高度。总结来,总结去,在几个字里打转,这样的料也是没有价值的废料,吐出来也要误人子弟。
五料皆取,做到不偏不倚,就会同时具备各料的特点:高雅、务实、接地气、广博、有内涵,这样说话才会有料。
如今在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高学历的人,八杆子打不出几句话来,而不少学历不高的老板在台上侃侃而谈,在台下与人谈笑风生。
如此大的反差,很多人对此不解。
其实,道理很简单。
一是因为高学历的人读书的类别不一定全,甚至只读圣贤之书,忽略了社会的无字之书,或者对之不屑一顾;加上只是闭门读书,没有游历、实践而形成的视野,那肯定有很大局限性。
而那些事业有成的老板先前读过一点有字之书,后期主要把精力用在读无字之书上,又经常游走四方,且在读无字之书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读有字之书。
整体来说,他们既有有字之书的营养,又有无字之书的营养,还有开阔的视野,营养平衡,整体健康,理所当然就能说会道、对答如流了。
总之,五料皆取,方为有料,才能口吐真言。不然,吐的要么是垃圾,没有多少价值;要么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个人感受:
这本书在慢慢地向我们构架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体系,对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料的说话者,它认为需要从四料中取(有字之书、无字之书、民间、游历),然后糅合提炼,在总结中提取高纯度的精华,这样方能做到心中有料,说话才显得高雅、务实、接地气、广博、有内涵。
我以前对于工作、生活比较随意,没有感知自己说话到底有没有料,可每年面试,当遇到愿意深入聊天的前辈时,都或多或少有深刻认知:一个人说话有没有料,真的很重要。
所以啊,人最好像一块海绵,从遇到的人和事中汲取养分,这些养分能在持之以恒的时光里,让你慢慢发生蜕变,一种由心而外的蜕变。
P.S.
每天都在纠结起什么标题,emm,希望能选择最优解。然后早晨遇到了一些小情况,芭比Q,今天日更效率低了(昨晚很困,直接睡觉去了
),还直接耽误我看中医的某直播,感觉错过了好几个亿,蓝瘦香菇有点拉跨了,你们将就听听、看看吧,哭唧唧,后续再改进创作流程和细节,我自己要接受意外情况,望能快速解决问题。
感恩阅读,
感谢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