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囧境
很多同学在考研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忘得很快,看完很多遍课程视频后仍然不会做题。其实这依旧是时间分配的问题,不过是同一门学科中概念输入和做题实战的时间分配问题。
在考研中任何一门学科甚至是生活中任何一项技能(编程、演讲等),其概念的输入和实际应用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技能。大家常说的那句“听了再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背后其实也是这个道理。a)在政治的学习中,很多人花很长时间看那本厚厚的《命题人精讲练》没有及时做题,后来上手习题册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依旧错得惨不忍睹。b)在英语的学习中,很多很多的人忙着背单词,或者看各种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可是看到真题的时候依然什么都读不懂。c)在数学的学习中,很多很多很多的人不停的在看各种名师的课程视频,而且由于内容繁多忘记得快,甚至一边看完前面就忘记了,又接着从头看,然后等到考前做题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数学水平和几个月前一样还是有一种生疏感。d)至于专业课,虽然各个院校各不相同,但是大致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尤其是理工类的专业。
考研比的是输出
相信很多人会觉得向上一段中提到的这样低效率的复习,难道不是白努力吗?是的,方向不对的话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有什么正向的效果。但是这不是因为一个人智商低下学不会的原因,而是大家的通病。我国伟大的数学家陈希孺说过:“很多数学专业的同学学完一段课程之后就接着学下一段课程了,以为自己理解了,少做题可以提升自己学习的速度,但是这些学生以后做科研的时候都会发现自己的瓶颈——基础很不扎实,做不出什么东西。”
而如果你把研究生入学考试理解为谁能在考卷上写出多少正确的东西谁就能获胜,而不是谁脑中的概念多获胜的话,你就会明白考研比的是输出能力!这是个看结果的社会,没人关心你曾经付出了什么,而是看你能够给别人展示什么。虽然概念是实践的基础,不学习概念的话不可能指导正确的实践,但是如果一味的学习概念,本质上只是在锻炼自己的输入能力(且不谈能不能有效地锻炼),这与考研的要求的输出能力完全不同。既然平时练的是臀大肌,在胸肌比赛上凭什么能取胜呢?
做不到?
如果你也认同上面所说的,可是还是有完美主义,担心概念没有学好无从下手,或者观察自己的实际学习时间还是输入远远大于输出时间的话,别担心,很正常,我们生来就是这样!要知道不断的学习概念总有一种我们很努力的感觉,但是一旦做题输出,发现自己做不出来,就会给自己很大的焦虑感,尤其是在考研的中后期,由于时间紧张一旦发现自己做不出题来,产生的那种焦虑感实在太让人不舒服了。不做题,证明不了我不行,而做了题就有可能证明自己失败,聪明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明显会选择前者嘛。不敢去做题或者懒得去做题的背后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完美形象,本质是我们怕做题的时候犯错了以证明我们自己不行,进而产生焦虑感。这一思维逻辑其实是我们父母和老师从小灌输给我们的,你想想我们从小被评论的时候是不是不是被夸赞聪明就是被骂愚蠢?这就是一个只看结果的思维模式,做的好就会得到表扬,做的不好就会得到批评,而我们潜意识中为了保护自己完美的形象或者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批评,做好的方式就是逃避检验。这是心理原因,很可能是周围的环境从小就灌输给我们的,所以做不到,很正常!
来点解药
了解了这个心理保护机制,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了解药。
1)做几道小题
大家都知道,很多恐惧和焦虑其实是我们内心自己想象出来的,都是人的主观感觉,现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恐怖。但是光知道这个还不够,就像知道了减肥好处的人还是不想去运动一样。我们是切实体验到不做题的好处的,但是做题的好处只是我们理性上的认识,我们感性上还是畏惧做题的。人是情感的动物,只有理性上认识并没有用,只有感性上认识了才会产生真正的动力。所以我们不妨去尝试做一些输出,每天不想做的题的时候刻意地去做几道题,挑最简单的就行。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对与做题的恐惧感,让我们知道做了题也没什么可怕的嘛,天也没有塌下来呀。当这份恐惧感被打破了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做题输出了。
2)认识到错误是为了成长
我们怕做题是怕做错了产生一种焦虑感,而这一逻辑的假设是:现在做不错来就永久做不出来。就像扫雷游戏一样,不去点击,隐藏的地雷并不会主动减少,同样要是不做题,该犯的错误并不会减少。而错误是一个成长的机会,纠正了一个错误我们就离更好的自己迈出了一步,不如早犯错,早成长。有了这样的思维逻辑,就从僵固保守的思维变成了成长型的思维,也就有了做题的动力了。
3)犯错小计划
在认识到做题并没有那么恐怖,多犯错才能多成长后,由于人的思维惯性,很可能还是不太想做题,那这时候不如给自己制作一个犯错小计划,如一周要做出50个错题。有了这样的外部规则,就可以大大减少错误带来的负面感觉——反正做错题是为了完成计划!犯足够错误反倒会产生完成计划的愉悦感,美滋滋!
相信综合应用这三个解药,就会大大减少输出的压力,把时间放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提高考研的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