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到1983年8月,我在全国钢铁工业基地之一的本溪钢铁公司当过工人和机关宣传干事。那13年,正是我二、三十岁的青春年华,有许多记忆至今难以忘怀。尤其是本钢恢复重建时期,那些勤奋工作,忘我奉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时刻感动和激励着我,他们的崇高境界值得传承和光大。
1948年10月31日,山城本溪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但伤痕累累的本钢,冶金设备残缺不全,高炉、焦炉百孔千疮,生产处于停滞状态。面对满目的凋零疲弊,翻身做了主人的山城人民和本钢职工,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迅速掀起一场“早出铁,快产钢,为了新中国”的人民战争。他们纷纷献纳器材,寻觅零部件,修旧利废,争分夺秒抢修设备。高炉上下,焦炉左右,处处闪现着废寝忘食、不畏艰险、干群同心、群策群力的忙碌身影。很快,高炉“炉瘤”清除干净,鼓风机再次轰鸣,焦炉点火运行成功……本钢成为新中国较早恢复生产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新中国的建设和抗美援朝的胜利铸就坚实的钢铁保障。
1977年的深秋,本钢再次进入恢复重建的时期。由于“文革”的影响,本钢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生产难以维继,大规模的设备检修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就在这一年的11月,40岁的丛正龙同志临危受命,出任本钢修建工程公司经理。本钢不会忘记:那个时期,本钢的重点检修工程,大都是丛正龙出任一线总指挥。组织这类多单位,多工序,环环相扣的大规模工程,都是以小时、分钟计算统筹进行的。工地上,丛经理带领指挥部的同事,经常深入现场,把关定向,部署施工。他与工人们吃住在一起,在最艰险、最“叫劲”的时刻总会出现在工人面前。人们忘不了,他为提前完成施工任务的工人,亲手端来的庆功饺子、红烧肉。本钢不会忘记:1979年初,熄火待修的高炉内,温度高达五、六十度,这与炉外寒冷的天气形成很大温差,炉内烟尘气浪连同煤气一时难以排出,施工被迫停滞。丛经理心急如火暗自核算:停工一天,就等于高炉少生产三千多吨铁啊!这损失可太大了。时间不断滑过,此时,只见丛经理率先向炉顶攀去,他利用炉壳周边水箱的方孔和气浪飘动的间隙,逐层观察炉砖脱落情况,然后拨开众人阻拦,第一个从风口钻进炉内,亲身体验煤气含量,核查施工安全程度。最后他果断下达开工指令,结果那次高炉检修比计划提前了十七天。
本钢不会忘记;高炉熄火后,清炉、拆炉是一道艰险的工序,而“扒焦炭、除残铁”是这个阶段艰险中的艰险。每当这个时候,工地上总会飘扬起一面“青年突击队”的旗帜。那是一群主动报名参战,身体素质较好的小伙子。人们说:扒焦炭,除残铁,就是在火焰山上干活,在大蒸笼里拼体力,这话一点不假。小伙子们需要钻进烟尘气浪弥漫,视觉模糊,温度高达几十度的炉底,用铁耙子、撬棍、铁锹清除仍在泛着红光的焦炭和残铁。炉内四周是带着温度冒着蒸汽的炉砖,脚底是炙热的焦炭残铁。不用多大功夫,汗水就会浸透衣裤,“千层底”的防火鞋就会被烧烤的冒烟,浓烟粉尘很容易令人窒息。还要时刻注意头顶上是否有可能坠落的炉砖、炉瘤。再强壮的突击队员也最多干上十几分钟,就得出炉透透风,歇息一阵子。在那火红的年代,像“青年突击队”不畏艰险,克难制胜,报效祖国钢铁事业的感人事例,在本钢冶金设备检修工地上不胜枚举,熠熠生辉。
随着本钢多项重点工程的提前竣工。“文革”后,本钢恢复重建的一场“大戏”落下帷幕,本钢又显露出大型钢铁企业的生机。
本文记述到这里,不能不提起1979年到1981年,为本钢发展壮大做出特殊贡献的原本钢公司经理徐步云同志。本钢不会忘记:早在1970年,国家就决定对本钢实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扩建。然而,受“文革”干扰,直到1978年改扩建工程才进入收尾阶段。可恰在此时,全国贯彻“调整、整顿”方针,国家计委对本钢改扩建工程停止拨款。眼看着大批即将投产的项目下马停工,巨大的损失使徐步云经理寝食难安。他经过认真调研,很负责任地向国家计委、经委、冶金部提出了不上缴连轧试生产所得利润,留作本钢改扩建收尾工程的建议。这本来是对国家和企业都有利的好建议,但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观念的束缚下,徐经理费尽周折,跑遍国务院、省政府相关部委,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1981年7月,在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国家计委,经委,财政部,辽宁省政府主要领导终于坐到一起开会协商,批准了本钢的请求。这件鲜为人知的事,对本钢后续发展壮大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本钢不会忘记:在徐步云任本钢经理期间,他最关心重视的一项工作,是对本钢“人参铁”的研究。本溪的铁矿石低硫、低磷、杂质少、水分低,用它炼出的铁,号称“人参铁”,世间罕见。它是优质铸造铁和球墨铸铁的生铁,是炼制特种特殊钢的优质原料。他认为,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个独特的资源,是本钢创建世界一流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一条光明之路。为此,他精心组织一批技术人员,把选矿、炼铁、海绵铁、特殊钢等环节上的技术、工艺都搞了出来。这些“人参铁”的研究成果,为后来本钢“人参铁”的开发利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时隔多年,我仅凭记忆,把本钢恢复重建时期的点点滴滴,可歌可颂的事例和人物呈现给读者。也许这点点滴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记忆里流逝。但前辈人的家国情怀不应忘记,我们一代“老本钢”有责任让一代又一代“新本钢”,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睡了的记忆要叩醒,记忆的新篇要接续。这是精神的传承,传统的继续,它比任何财富都珍贵!